婴儿割包皮

婴幼儿和老年人对尿路感染的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l)是十分常见的儿科疾病和老年疾病。尿路感染患者的尿内含有大量细菌(大于10万菌落形成单位/ml)和白细胞(用尿液直接检查时,白细胞计数板的一个计数格内有5个以上的白细胞)。UTI的病原体包括尿路致病的大肠埃希菌(73%)、肠球菌(9%)、变形杆菌(8%)、假单胞菌(4%)和克雷伯菌(2%)等。这些病原体往往沿着尿道上行,可到达肾脏,从而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在鉴别诊断方面,婴儿尿路感染要注意与急性中耳炎、急性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相区别。据美国的统计数据,尿路感染约占儿科临床病例总数的0.7%,占儿科急诊病例的5%~14%。6月龄以下的男婴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最高,且症状最严重。据Shaikh等(2007)的报道,2岁以下的婴儿UTI发生率为7%左右,2岁以上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为7.8%,其中3月龄以下的男女婴分别为8.7%和7.5%,3~12月龄的男女婴分别为2.2%和7.2%。儿童尿路感染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肾功能损伤,到了成年,会发展为高血压和肾衰竭等。两岁以下的男孩中,未包皮环刨的患UTI的概率约为6%.而包皮环切者的概率为小于1%。

Wiswell曾分析1975~1979年间在美国军队医院出生的427698名男婴的医疗记录,发现未包皮环切的男婴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是包皮环切者的11倍。1993年,Wiswell又分析了9项有关男婴包皮环切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的研究报告,所有报告都确认未包皮环切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平均高12倍。加拿大的一份大规模研究表明,未包皮环切的男婴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要高4倍。

Zorc等(2005)发现,在1025名两月龄以下发热的婴儿当中,9%被诊断为UTI。UTI的发生率在未包皮环切的发热男婴当中为21.3%,包皮环切者中只为2.3%,女婴中为5.0%。由此可见,儿童包皮环切能使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减少90%。Wijesinha等(1998)测定了年龄为2~11岁的25名男孩在包皮环切之前和之后(手术3周后)尿道口周围的病原体,他们发现13名儿童(52%)的尿道口周围有上述病原体,而包皮环切手术之后,只有皮肤共生菌,没有男孩分离到这些病原体。由此可见,未翻转的包皮与龟头之间生成的温暖潮湿的空间是上述病原体的储藏所,这也是包皮环切能够显著减少婴幼儿UTI的重要原因。

随机临床试验被人们认为足临床试验的金标准。Nayir(2001)曾报道,将70名正常的男孩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35名,年龄为6个月到10岁(平均为33.2±30.9月龄),观察6个月,每月进行尿培养,当培养为阳性时给予抗菌治疗,6个月后行包皮环切,然后再观察6个月。第三组35名,年龄为3个月到9岁(平均为29.1+36.7月龄),第一次尿路感染后立即进行包皮环切,继续观察6个月。在未包皮环切组当中,经两次6个月的跟踪研究,每个受试者阳性菌尿症的比例(3.46±0.91 and 3.33±0.97)没有明显变化。但足在第一组,尿培养的阳性率明显下降,从3.57±1.11下降到0.14+0.35 (P<0.001)。在第二组,包皮环切后尿培养的阳性率为0.17+0.38。未包皮环切者当中,所观察到的尿路感染为6例(3例在第一组的第一阶段,1例在未包皮环切组的第一阶段,2例在第二阶段),但是,包皮环切之后,没有出现有临床症状的尿路感染病例。包皮环切的平均年龄为42.7+28.4月。未见包皮环切的并发症出现。由此可见,包皮环切能够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

近期,加拿大的研究者Dubrovsky等研究了需要儿科急诊的患儿,在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当中,发现末包皮环切的309名患儿中,有76名尿路感染病原体的尿液细菌培养呈阳性,占25%,而包皮环切过的84名患儿当中,只有4名为细菌培养阳性,只占4.8%。

综合已有的大量报告(包括回顾性的调查和比较严格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认为新生儿包皮环切能够预防尿路感染。全球每年新生儿约有1.3亿,其中约6500万为男婴,70%未包皮环切(4550万),如以一岁以下男婴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为8%计算,每年约有364万男婴患尿路感染。新生儿包皮环切可减少约300万尿路感染病例。由此可见,仅就预防尿路感染这一项,新生儿包皮环切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已经是十分可观了。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