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的首关效应明显,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16. 5%,口服效果差、浪费,故滥用者以口服方式滥用的比较少。其脂溶性比硫喷妥钠高,故注射给药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脑内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 5倍,静注后1分钟或肌注后5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并迅速分布到脑及其他血流丰富的组织。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其药动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分布半衰期( t1/2α)约为7~11分钟,清除半衰期( t1/2β)约为1~2. 5小时,总身体清除率为17ml/( kg·min)。本药在体内分布容积广,静脉注射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表现为麻醉特性,恢复过程是通过重新分布到外周组织如肝、肺和脂肪内。主要经肝细胞色素酶P450代谢,70%~90%在肝内经N-脱甲基主要形成去甲氯胺酮(代谢产物Ⅰ,其麻醉作为氯胺酮的1/5~1/3),再经脱甲基与羟化作用后变为环己酮氧化物,称脱氢去甲氯胺酮(代谢产物Ⅱ)。代谢产物Ⅱ的作用仅为氯胺酮的1%,经尿排出,尿中未分解的氯胺酮小于4%。去甲氯胺酮和脱氢去甲氯胺酮的代谢半衰期一般在3~5小时。有人认为这些中间产物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根源,是造成术后恢复期幻觉、梦境等反应的原因之一。其他代谢旁路包括环己酮环的羟基化及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作用。氯胺酮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血浆和脑组织内的浓度,可等于甚至高于孕妇体内血药浓度。排泄呈指数函数曲线,α相持续约45分钟,绝大部分经肾脏排出体外,仅有2. 5%以原形随尿排出。

成人静脉注射1~2mg/kg,15秒钟出现知觉分离,30~60秒钟进入全麻状态,可维持5~15分钟,苏醒期为0. 5~1小时。肌内注射6~10mg/kg,3~8分钟达到麻醉,可持续12~25分钟,相比静脉给药苏醒要慢。视手术过程可间断给药维持麻醉,亦可配成溶液连续输入或点滴。动物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氯胺酮2. 2mg/kg后,血药浓度在30秒时达30 000ng/ml,10分钟后降至1000ng/ml。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