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多次给药,可出现快速耐药性,需要量逐渐加大。长期使用氯胺酮的效应类似于其他致幻剂如PCP,停药后可出现戒断症状。有研究表明,氯胺酮可造成记忆缺失、认知功能损害、精神障碍以及躯体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取决于氯胺酮用量和个体素质。

氯胺酮有一定的依赖性潜力,调查显示,首次服用氯胺酮平均12. 7个月后成瘾。有78. 9%符合DSM-Ⅳ依赖综合征的诊断标准。76. 1%的研究对象曾出现耐受性增高,停用或减少使用后可产生一系列戒断症状。最常见的戒断症状是在停药后48~72小时内出现疲劳、打哈欠( 46%) ;易怒( 38%) ;愤怒,心怀敌意或作出攻击性行为( 36%) ;失眠( 32%) ;抑郁( 32%)。其他还有流涕、全身不适、心理渴求、焦虑、皮肤蚁走感、疼痛、心悸,一般约持续4~7天。

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类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在临床上与精神分裂症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易激惹、行为紊乱等症状。幻觉以生动、鲜明的视幻觉、听幻觉为主;妄想多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也可有夸大妄想等;行为紊乱主要表现为冲动、攻击和自伤行为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淡漠、退缩和意志减退等症状。患者亦可有感知综合障碍,如感到自己的躯体四肢变形,感到别人巨大而自己变得非常矮小等。氯胺酮所致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在末次使用4~6周后消失,也可能持续长达6周以上。反复使用可导致精神病性症状复发与迁延。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执行任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氯胺酮具有神经毒性,慢性使用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更长,较难逆转。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氯胺酮依赖组的双侧额叶区(左额上回和右额中回)灰质体积下降( P<0. 05,纠正后,cluster水平) ;氯胺酮使用的时间(月)与双侧额叶灰质体积呈负相关,而估计的氯胺酮使用总量只和左额上回的灰质体积呈负相关。国内的研究表明,氯胺酮成瘾者有前额叶脑白质、脑灰质的损害,其结构损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损害极为相似。动物实验表明,氯胺酮等NMDA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细胞具有广泛的损害作用,给鼠投以氯胺酮后可使鼠脑神经细胞产生渐进性坏死,引起成年大鼠扣带回和胼胝体后压部皮质神经元损害。其认知功能损害类似于致幻剂LSD、PCP,表现为处事能力受损,在安排工作上有困难。记忆缺失,言语记忆逐渐受到损害,甚至会造成老年痴呆症。

常见的躯体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泌尿系统损害和鼻部并发症。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是一种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尿路炎性损害,反复滥用会破坏膀胱黏膜,与“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类似,可导致膀胱缩小,机制不明。临床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夜尿增多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可伴有憋尿时耻骨上膀胱区疼痛感。同时,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尿细菌和抗酸杆菌培养阴性。可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尿动力学检测提示膀胱顺应性差,不稳定膀胱,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或膀胱挛缩。严重的患者排尿间隔时间最短的仅约3分钟,夜尿频率最高能达约25次,影响正常生活,故称“拉K一时,尿布一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了66名长期吸食氯胺酮的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8岁,多数人首次吸毒年龄为13~14岁,更有人从10岁起开始吸毒。研究人员根据吸食氯胺酮次数,将参与者以每星期吸食3次、4次及5次以上分组,发现他们的膀胱平均容量分别为203. 2ml、199. 6ml及189. 5ml,而正常膀胱容量约400~500ml。另外一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调查表明,长期吸食氯胺酮的人员,51%已出现肾积液,另有7%的肾组织坏死,有8%的“血清肌酐”指数高,肾功能损害多。

鼻部并发症主要因鼻吸氯胺酮粉末所致,其他原因包括鼻吸管导致的机械性损伤或氯胺酮粉末中含有的其他物质粉末引起损伤,或挖鼻等。可并发慢性鼻炎、鼻中隔穿孔和鼻出血等鼻部疾病。①慢性鼻炎: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多涕,鼻分泌物多为黏液性。可伴有头痛,鼻根部不适、胀痛,闭塞性鼻音等症状。局部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等;②鼻中隔穿孔:表现为鼻腔干燥、鼻塞、鼻内异物感和鼻出血等症状。前部小穿孔,呼吸时可产生吹哨音,检查可见鼻中隔贯穿性穿孔;③鼻出血:可为单侧或双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多为轻度出血,表现为鼻涕带血或倒吸血涕,重者可大量出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