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intermittent preexcitation syndrome;
同义名:间歇预激现象、交替性预激综合征。

概述

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有些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形并不是永远存在,而是间歇性出现。心电图表现为正常与预激图形交替,这种间歇性预激现象,临床并不少见。

1968年Berkman及Lamb统计在典型预激综合征中有47%为间歇性预激。近年来,经开展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来,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几乎50%的预激综合征的患者表现为间歇性、阵发性和一过性,甚至于消失。

发病机制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并不表示房室旁路不能前向传导,而只是激动经房室旁路传导和正常房室传导的时间关系发生改变。能改变预激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 运动:可使50%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正常化,其原因是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所致。有少数病例是由于心率加快时,房室旁路的前向传导不应期延长,而发生频率依赖性3相阻滞,引起频率依赖性的间歇预激。
  • 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对房室结的传导有显著的预激作用,可使预激程度增大。自主神经张力的波动有时可引起窦性心律时预激程度逐渐变化,可呈典型的手风琴现象。
  • 左侧旁路:因距窦房结较远,先进入房室结而后进入旁路,故预激程度减少或无预激表现。
  • 旁路不应期延长:延长旁路前传的不应期,能使冲动经旁路前传减少,而使预激程度减少或呈间歇预激。
  • 房内传导时间:凡病变能使房内正常传导时间延缓,则激动抵达房室结时间较晚,则使预激程度增大。
  • 起搏点位置改变:心房激动点若位于距旁路的远侧或抵达旁路和房结室的相对时间关系的变化,都可形成间歇性预激。
  • 旁路内的隐匿性传导:房室结内的隐匿性传导,则使预激程度增大。
  • 假性正常:如果有两条旁路,且同时预激心室,则可引起预激程度较小的貌似QRS波群。

临床表现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即使长久存在时,亦无明显临床症状,除非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时,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诊断、鉴别

诊断

心电图特点: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 心电图12导联的δ波均消失,或δ波最明显导联的δ波消失,呈8波消失一出现一消失交替;
  • 随着δ波的消失,P-R间期增长;
  • 随着δ波消失,复极变化也恢复正常。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典型的间歇性WPW图形,若怀疑本综合征,可用运动试验或增强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可能使预激图形出现,以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情况相鉴别:

  • 预激综合征与正常搏动交替出现时,易误诊为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其鉴别要点是预激综合征的预激搏动前有窦性P波,PR间期缩短,PP间期正常,PJ间期正常;而室性早搏的PR间期不恒定,且PJ间期可延长。
  •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预激图形消失,不能诊断为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因室性期前收缩可隐匿传至旁路,抑制其传导,事实上旁路可能快速传导。
  • 交接性期前收缩也可能下传不产生预激图形,因其靠近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此情况均不能诊断为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应与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鉴别。
  • 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颤伴间歇性预激综合征时,应与短阵性室速鉴别。

治疗及预后

本征猝死危险性较低,预后较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xxx/jd/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