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伴有FGFR1重排的造血组织肿瘤是异质性的。它们来源于一个多潜能造血干细胞,尽管在不同病例或在疾病不同阶段肿瘤细胞可以是前体细胞或成熟细胞。能够表现为一种MPN或MPN处在转化期,如AML、T或B系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此前,亦称为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8p11干细胞综合征或8p11干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
二、流行病学
本肿瘤发病年龄跨度很大(3~84岁),但多数是年轻人,中位起病年龄约32岁左右。与MPN伴有PDGFRα和PDGFRβ重排不同,该病男性仅略占优势(1. 5:1)。国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于1996年报道首例。
三、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累及的组织是骨髓、外周血、淋巴结、肝和脾。淋巴结肿大是淋巴母细胞或髓系细胞浸润造成的。有些患者表现为淋巴瘤,以淋巴结受累为主,而其他患者则表现为骨髓增殖的特点,如脾肿大和代谢增高。还有其他患者呈AML或髓系肉瘤的表现。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减轻和盗汗。
四、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几乎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可出现多少不一的原始细胞。90%以上患者的外周血、骨髓或同时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位嗜酸性粒细胞数为4×109/L[(1. 2~40)×109/L]。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正常或增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少见。在某些t(8;9)者可见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增多。
二)骨髓:骨髓穿刺液涂片示粒系高度增生伴不同程度核左移,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aCML及CMML等,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三)细胞化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
四)淋巴结活检:病理形态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常示T-NHL或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少部分患者表现为髓样化生。
五)免疫表型分析:免疫表型分析对于慢性期疾病没有用处,但对于证实T系或B系前体T细胞或前体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很重要的。
六)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大部分患者累及8p11-12,少数累及8p23。根据伙伴染色体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包含部分FGFR1的融合基因。所有融合基因编码一种异常的酪氨酸激酶(下表)。
MPN伴有FGFR1重排中已报道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
五、诊断
诊断标准为:骨髓增殖性肿瘤伴有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有时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单核细胞增多,或急性髓系白血病、前体T细胞、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常伴外周血或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t(8;13)(p11;q12)或其变异型易位导致髓系细胞、淋巴母细胞(原始淋巴细胞)或二者中都证实有FGFR1基因重排。
六、治疗
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有用干扰素加阿糖胞苷联合治疗取得疗效者。急变后即使给予AML或NHL相应的方案化疗,多数患者仍死于疾病持续和早期复发。目前仅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SCT)能够有效根除恶性克隆,治愈本病。报道的7例SCT患者,3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4例持续缓解。此外以FGFR1为靶点的抗FGFR1活性药物如SU5404、SU6668、PD173074可能成为本病的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七、预后
当前这类患者预后差。尽管有1例患者经PKC142治疗有效,但对伴FGFR1重排的MPN,还没有明确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方法。有几例应用干扰素治疗后可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在特异性治疗方法产生之前,即便是那些慢性期患者,亦应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肖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