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教育

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壬子癸卯学制》,规定初小男女可以同校;女子高小以上,可设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及女子高等师范;女子学校不另立系统,这就打破了清末的双轨学制。新学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男女在教育上的差别。“五四”运动既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是启现代教育之蒙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后女性解放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教育上的解放。这一时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极大地推动了争取男女教育平等权的斗争。大量女生和上层知识妇女投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以全国女子教育的最高学府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首,联合北京十几所女子学校开会,在《告全国女界书》中号召妇女界“勿甘落后,奋起救国”。大学开女禁、中学男女同校的呼声甚高。上海复旦大学曾组织了“今日中国大学应否男女同校”的辩论会,结果投赞成票的占了多数。北京《晨报》也开辟了“大学开放女禁”讨论专栏。从当时讨论的情况看,赞成男女同校的主要理由在于:只有男女同校,才能解决男女社交公开,才能彻底冲破封建礼法,才能争取到女性解放,才能真正实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女性不仅与男子同校,而且通过教育部“协助条约”的方式,要求女性入学达到一定比例,还要求多方竞赛,激发她们的积极性。为了将女性教育扎扎实实开展起来,革命根据地还特地为她们建立了夜校和高等小学,女性受教育就有了保障。

于2001年5月,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借鉴其他国家制定妇女发展规划的做法,以《纲要》的实施成效为基础,把《行动纲领》提出的妇女发展12个重要领域与中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确定了女性发展的目标。其中关于女性教育的目标是:“要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遍提高妇女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与男子接受同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性别平等,创造有利于妇女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继续为提高女性教育质量努力,继续为两性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虽然目前中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仍需全社会继续努力。

教科书中的性别

美国学者埃米莉·斯泰尔(Emily Stell)在《窗口与镜子》一文中说道:“如果把教科书比作学校建立在学生周围的建筑物,那么理想状况下,教科书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解他人经历的窗口和反映自身现实价值的镜子。只有这些窗口和镜子都向男女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丰富的形象,才能同时满足男女生发展的需要。”可见教科书作为国家特定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话语主体的控制,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彰显,集中体现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一代的行为、举止、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必然反映出社会主流文化对性别及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认识。

①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然而多年来,教育对象一直是以一个整体的、抽象的、无性的人而存在,教育忽视了具体的人的性别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的教育对象是一个大写的遮蔽了具体性别的“人”,无形中,这种教育就成为中立的、无性的教育。如何在教科书中体现“人”的具体而复杂的内涵,如何使孕育于社会文化中的教科书文化体现合理的性别角色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公平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美国女性主义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露和批判了课程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通过对小学教科书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教科书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出现次数上,还是男女在教科书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上,均表明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如在《女人的语言和形象》(Women on lords and Images)一文中,许多作家发现在教科书的文学作品中,对女孩的描写远远少于对男孩的描写,在描写女孩时,她们常常以被动、没有主见、被操纵的、柔弱的、依赖的、谨小慎微的、缺乏主动性和想象力,甚至缺少人格的形象出现。他们还发现男孩常被放在一个善于竞争的、有雄心壮志的、心理刚强和居于优势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Sutherland在对英国初等学校的教科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现:以语文教科书为代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在职业领域,男性在外面工作,女性则在家做劳务;在休闲生活方面,男性阅读报纸、洗自己的轿车、油漆房子;女性则以烹饪、修补衣服、购物聊天、带小孩为主。沙若兰认为这与英国今日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今日的角色分化并不如此明显。

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学者F.L.Denlllark对法国、西班牙、瑞典、苏联、罗马尼亚五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除瑞典外,均明显地透露出男性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状况。其男女主角的人数之比为:法国75∶21,西班牙132∶22,苏联52∶42,罗马尼亚165∶118,即使考虑到不同的研究者对教科书的选取及具体的统计方法带来的差异,其性别角色偏向也足以证明教科书中男性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现实

MacDonald和Walker等人将女性在教科书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对女性的省略(omission)、忽视(neglect)、刻板化(stereotype)、歪曲(distortion)

省略:对女性角色或女性活动略而不谈,例如,女性在历史上虽然有很多贡献,她们也热情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活动,但教科书对女性的贡献、活动、组织完全略去不提。

忽视:教科书即使提及女性,但与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不成比例,她们只是文明社会的配角或历史的脚注,而非各领域的积极参与者。

刻板化:在性征、人格特质、职业角色和前途、权利和义务,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男女均有显著的差异。不仅男女有别,而且“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主要生活是在家务方面,抛头露面,外出谋生是不得已,也是不自然的。

①杨晓宁: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概念的哲学透视[J].学术交流,2003,(10).

②李小林: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3,(1).

歪曲:这种歪曲首先表现在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上,教科书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在本能上是依赖的、被动的、服从的,她们缺乏智慧、勇敢精神和创造性,表现出无知低能、目光短浅、温和美丽、寻求同情与保护,还兼有人类不良品德,如吝啬、狭隘、爱慕虚荣等等。男性形象往往是勇敢坚强、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智能兼备、顽强进取等等。其次表现在男女所从事的职业与职业特点上,女性大多数从事职位低、收入少或不需要技能的次级工作,如护士、小学教师、秘书、营业员、清洁工等,同时女性一方面从事职业,一方面还要照顾子女老人、烹饪、维持家庭等,负担了双重的责任。

关于我国教科书的研究发现,文科类教科书中男性角色的数量明显地比女性多,插图也是男多女少。以2006年人教版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为例,男性角色高达68.7%,而女性角色所占比例只有23.3%。在人物职业方面,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更有声望,经济收入更高,而女性的职业则多数是辅助性的,体现情感色彩的。在能力方面,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而女性形象则无知、孤陋寡闻。在男女形象同时出现的场景中,女性的能力更低下,需要男性角色的帮助、解答、纠正和总结。在性格方面,教科书将许多人类的优秀性格如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正直善良、团结友爱等集中到男性身上,而人类性格中的一些阴暗面如吝啬贪婪、心胸狭窄、凶狠等则多由女性角色承担。历史教科书的性别不平等更为明显,历史学习似乎多数时候都是关于男性战争史的学习,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被最小化处理。数理科教科书中同样存在性别偏见现象,男性和女性在抽象的数理科的学习上有着不同特点,而我们目前的教科书内容的编排更适合男生的思维,这一现状迫使女生舍弃自身的思维模式去适应男性思维习惯。例如,数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表述也常常是性别刻板的,人教2006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中有一道鸡兔同笼的小学数学题,根据笼子里面脚的数量计算出有几只鸡、几只兔。男生常常因其问题解决的思维习惯,专注数字游戏,很快给出答案。女生如果不是在男性霸权的教育文化中生存过一定的时间,根据其自身的思维习惯,她会有很多的不解:为什么鸡要和兔子关在一起?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第一,不利于女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女学生很难从目前的教科书中接触到太多值得效法学习的榜样人物,女性出场的频率远远低于男性。而且,在已经过于稀少的女性人物中,传统妻母角色不断被强化,让女学生在妻母角色之外,很难培养出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公共领域中生存所需的各项能力;而即使是在有关私人领域的生活与人际关系,现行课本中所传递的信息也与现代价值观严重脱节,很难让女学生有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完整的人的机会。第二,不利于男生形成平等的两性观,使男生最终也成为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一方面,这种性别偏见潜在地影响了男生未来参与家庭生活的积极性。语文教科书所描述的男性多数时候是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工作、娱乐等,而女性多在家庭或其周围活动。教科书所宣扬的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会使男生认为从事家务劳动是不那么高尚的事情,从而在内心产生抗拒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另一方面,这种性别偏见加重了男生的心理压力。教科书过多地宣扬男性阳刚的一面,

①陈应心.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忽视了男性也有软弱的一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男性都具有勇敢、坚强、能力高超、独立自主等阳刚品质,一个男性在其一生中也并非总是以一贯之的坚强。当男生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不鼓励他表达情感,他就只好把焦虑和痛苦深埋在内心,这样必然造成一些心理问题。这两方面都不利于男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