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降糖药
其最大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症。抗生素和干扰素也容易引起低血糖症。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引起的低血糖症可能与膜离子通道衰竭、少突胶质细胞凋亡(oligodendrocyte apoptosis)及糖再灌注(glucose reperfusion)性氧化应激有关。严重低血糖症可进一步导致中心性脑桥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可引起低血糖症。干扰素引起的低血糖症仅见于糖尿病患者,其发生机制未明,可能与肝糖输出减少有关。
二、胰岛素
三、阿司匹林
此药对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尚有争议,原认为阿司匹林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后发现,由阿司匹林引起的低血糖患者,血中C肽正常,血胰岛素升高是由于胰岛素的清除作用障碍所造成的,阿司匹林可改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导致低血糖。
四、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能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致低血糖效应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尽相同,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药源性低血糖,β受体阻滞剂能阻碍低血糖的恢复,并能掩盖低血糖早期症状;非糖尿病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后,发生低血糖症,β受体阻滞剂使循环血中胰岛素活性增强,进而通过外周组织对血葡萄糖的摄取增加造成低血糖症。
这类药物主要有普萘洛尔(propranolol,心得安)、氧烯洛尔(oxprenolol,心得平)、吲哚洛尔(pindolol,心得静)和阿替洛尔(atenolol,氨酰心安)等,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可不同程度地干扰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长期应用可引起糖耐量异常,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五、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药(苄氟噻嗪,bendrofluazide;氢氯噻嗪,dihydrochloro-thiagidum;环戊噻嗪,cyclopenthiazidum;氯噻酮,chlorthalidone)可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增强,糖耐量异常,在高血糖患者能诱发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其他与噻嗪类相关的利尿药如吲达帕胺、美托拉宗和二氮嗪以及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和布美他尼均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六、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系雌激素类化合物,或孕激素化合物和雌激素合用的药物均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其基本机制可能是减少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降低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
七、抗精神病药
镇静药包括多巴胺阻断剂,如洛沙平(loxapine)、阿莫沙平(amoxapine)及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等均能抑制和干扰胰岛素的分泌,长期服用均可使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
八、其他药物
抗肿瘤药物如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和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yclosporin)均能使胰岛素分泌异常,拮抗胰岛素作用,使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因此,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患者应慎用。抗疟药如奎宁和氯喹在不同的环节均对血中胰岛素水平有影响,奎宁能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和抑制肝糖异生,而氯喹能抑制胰岛素降解诱发低血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