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Chlamydia)是光学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的细胞内寄生原核微生物。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属于衣原体科(Chlamydozoaceae)衣原体属(Chlamydozoon)。衣原体属还包括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和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两个种。早在1900年就首次报告Ct和鹦鹉热衣原体引起沙眼和各种生殖道感染。1956年开始国内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该病原体所致男女性生殖道感染。80年代开始有人报道该类感染可致女性输卵管因素不育,目前Ct感染被列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ellors等于1989年在加拿大汉密尔顿市对年龄为16~29岁的937名青年男女进行了一次Ct感染状况调查,在受试者中已婚者占7.3%,其中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大、中学生。所有受试者均有异性性生活史及多名性伙伴。用细胞培养法等检测Ct,总感染率为7.2%(67/937)。

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沙眼

这一结果低于当地人群中的实际Ct感染率,其原因是已将有性传播疾病(STD)症状者剔除在外。在美国,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发病患者数为440万/年,其中260万发生于女性,180万发生于男性,25万发生于婴儿。1989年从病原学上证实我国大陆地区有生殖道衣原体存在,我国某些地区普查结果表明,泌尿生殖道中衣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婚检人员8.5%,妇科患者17.8%,性病患者25.6%,男性性犯罪人员27.0%。赵季文等对我国七个地区(吉林、沈阳、大连、北京、乌鲁木齐、宜昌、南昌)调查表明,性乱者Ct检出率为18.22%,且流行范围相当广泛,女性高于男性。李武等对664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Ct感染调查结果表明,Ct感染率为4.97%。血清中抗衣原体抗体检测结果与泌尿生殖道中衣原体抗体阳性结果呈正相关。

最近有报道Ct感染是对生殖健康的威胁之一,患生殖道Ct感染者,精液中常储存该病原体,这与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早产、宫内死胎及新生儿死亡有关。

生物学形状

衣原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见。常以Giemsa和Macchiavello染色法染色。Ct和鹦鹉热衣原体具有相似的特殊的生活周期。衣原体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在不同生活周期中其形态不同。

一、原体的吸附和侵入:原体(elementary body,EB)呈球形,直径约为0.3μm,内部含有大量核物质与核糖体。原体是衣原体在细胞外具有感染性的非分裂型的致密颗粒,借助于细胞的摄粒作用(endocytosis)吸附在细胞表面,经细胞的吞饮作用进入胞内。宿主细胞膜包绕于原体之外形成空泡,原体在空泡内逐渐增大,形成直径为0.6~1.5μm着色较淡的始体(initial body)。

二、始体的再生与分裂:细胞感染后约5~20h,始体逐渐增大,并分裂成许多核心致密小体,其中有的始体以发芽增殖,有的按几个平面进行等体积二分裂方式增殖分裂后约经几个小时即可形成核心致密的典型原体,充满感染细胞。始体是衣原体在细胞内生活周期中的繁殖型,亦称网状体(reticular body,RB),无感染性。

三、原体的释放:细胞感染后20h,宿主细胞充满两种颗粒,即始体颗粒和原体颗粒,但宿主细胞可不受影响,仍可继续生长和分裂。分裂几个小时后即形成大量具有高度感染性的子代原体,最后宿主细胞破裂,子代原体被释放出来,再感染新的细胞,开始新的生活周期。

分离培养

衣原体能在6~8d龄的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可在受染后3~6d致死的鸡胚卵黄囊膜中找到包涵体及特异性抗原。组织细胞培养(如Hela细胞、人羊膜细胞等)也可用来分离衣原体,但衣原体多缺乏主动穿入组织细胞的能力,故当衣原体材料加入细胞培养管后,需先经离心沉淀以促使衣原体穿入细胞。也可在细胞培养管中加入适量的二乙氨基乙基多聚糖(DEAE-dextran),提高衣原体吸附细胞的能力,使衣原体易于穿入细胞进行繁殖。

抵抗力

衣原体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温度的耐受性与宿主体温有关,感染禽类的衣原体比感染哺乳类和人类的衣原体耐热。56~60℃的温度敏感,一般仅能存活5~10min。对于干燥的面盆,Ct 0.5h即失去活性,常用消毒剂如0.1%甲醛、2%甲酚皂溶液、75%乙醇,只需数分钟即可灭活或杀死衣原体。

抗原性

衣原体具有以下3种抗原:

  1. 属共同抗原:所有衣原体的共同抗原存在于衣原体的细胞壁中,并存在于衣原体的整个生活周期中。
  2. 种特异性抗原:衣原体可能存在种属特异性抗原,是一种不耐热、加温60℃破坏、能被木瓜蛋白酶所降解的蛋白质抗原。
  3. 型特异性抗原:实验证明衣原体存在型特异性抗原,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检测Ct血清型。

致病性

衣原体的细胞壁化学组成为磷脂、蛋白质和多糖。用PAGE电泳从细胞壁中分出9条肽。衣原体能产生脂多糖内毒素,但不会从细胞壁分离出来。衣原体的致病性与宿主细胞对毒素的反应有关。Ct感染主要是接触传播。首先是性传播,其次是手、眼或患者污染的衣物、器皿等媒介物传播。临床上衣原体所致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沙眼。

(2)包涵体结膜炎。

(3)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美国每年NGU发病在250万例次以上,其发病率已超出淋菌性尿道炎(gonococcal urethritis,GU),为男性最常见的疾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960~1986年上述的病例数从1万上升至11万。Ct为最主要的病原体,约40%~50%的NGU是由Ct引起。美国每年约100万例次有症状的Ct性尿道炎发病,而无症状的感染者则难以准确估计。在男性,尿道为Ct感染的最主要部位,19%~45%的GU患者伴Ct感染。混合感染时用仅对淋病奈瑟菌有效的药物治疗,80%以上的患者尿道炎症状持续存在或好转后又复发,故对GU治疗的同时应兼顾对Ct的治疗。

(4)附睾炎:附睾炎在男性生殖器官感染中发病率比较高,多数病例由尿道经输精管逆行感染。Ct感染为年轻异性恋性活跃男性的特发性附睾炎的主要病因,约40%~60%的年轻性活跃男性的附睾炎是Ct感染引起。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次Ct感染的附睾炎发生。Ct性附睾炎为Ct性尿道炎的主要并发症。理由是:①NGU与附睾炎并存;②部分急性附睾炎患者的Ct抗体升高;③直接从附睾抽吸液中分离出Ct,非Ct性尿道炎伴附睾炎少;④接种Ct于大猩猩能诱发实验模型。对NGU患者应想到发生Ct附睾炎的可能性,对性活跃的青年男性的特发性附睾炎患者应追问病史,仔细检查尿道,了解是否存在或曾患有NGU。

(5)前列腺炎:Ct引起前列腺炎感染可合并尿道炎,也可无尿道炎病史。Nilsson等报告,在10%的男性尿道炎患者前列腺按摩液中检测出Ct,认为Ct感染与亚急性前列腺炎存在正相关关系。Krauce等也报道,尿道炎患者在按摩前列腺后,可提高Ct的检出率,指出Ct可感染前列腺。Bruce等则对70例亚急性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晨尿、前列腺按摩液和精液进行培养,结果39例有Ct,均证实Ct可引起前列腺感染。Ct所致的前列腺炎具有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会阴、直肠部位坠胀不适,阴茎根部刺痛,但较细菌感染为轻;部分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道炎和附睾炎。

(6)Reiter综合征(Reiter syndrome,RS):RS好发于25~30岁的男性,是NGU的后遗症,一般发生在尿道炎之后,潜伏期平均4周,常出现关节、皮肤黏膜及眼方面的症状,症状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目前认为Ct感染是RS的病因之一。据统计,1%的NGU发生RS,所发生RS的半数与生殖器Ct感染有关。

(7)直肠炎:Ct可引起直肠炎,同性恋男性直肠炎15%为Ct所致,直肠活检发现6%无症状的男性同性恋者有Ct感染。Ct所致的直肠炎症状较轻,直肠疼痛、出血、黏液分泌物及腹泻,四环素治疗可获痊愈。

(8)男性不育:国内外研究表明,Ct感染与急性附睾炎及慢性前列腺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附属性腺的感染是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因此认为Ct与男性不育有关。Tokuda等报道,83例男性不育患者中血清抗Ct IgG阳性为10例,占12%(10/83);抗Ct IgA阳性为16例,占19.3%(16/83);抗Ct IgG或抗Ct IgA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精液和尿液白细胞数量增加,而精液体积和精子数量减少。Bjercke报道,不育男性中抗Ct抗体阳性者精液中白细胞>1×106/ml者占90%,而在抗体阴性者仅占10%;男性免疫性不育者体内抗Ct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