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治疗结果是彻底戒除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成瘾,但如能减少使用剂量和频度以及将高危的使用方式(如静脉使用)改为低危(如口服)的使用方式也会减少滥用所带来的危害。另外,防止复吸(发)、促进成瘾者社会功能恢复仍是治疗的重要目标。

各类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和成瘾障碍的治疗方案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治疗:包括急性中毒(轻、中、重度)、慢性中毒、戒断症状、防复吸药物、并发症、合并症的治疗,是下一步治疗的基础,主要由医学工作者完成;②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动机晤谈、认知行为治疗、高危(触发)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渴求应对策略、预防从偶吸(失足)演变为复吸成瘾、情绪管理、拒绝为使用毒品提供便利、降低危害、建立康复支持系统、复发管理、平衡生活的技术。主要由心理及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干警完成;③夫妻治疗、伴侣干预、家庭治疗、技能培训等: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家庭及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完成。需要指出的是,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者与阿片类成瘾者在成瘾后的行为、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不宜将其与阿片类成瘾者置于同一病区进行管理。

现将有特征性的治疗简要介绍如下,复杂的、具有共性的治疗请阅读《实用戒毒医学》栏目十。

躯体症状的治疗

目前尚没有可以推荐的针对躯体戒断症状的替代药物,一般来说,如能保证足够睡眠和营养,加强支持治疗,大部分患者戒断几日后症状可逐渐消失。一些成瘾者在停药后出现的呵欠、疼痛等症状与毒品的掺杂物有关,对症治疗即可。其他的治疗措施包括:

  1. 排毒:包括补液,酸化尿液,多喝水等。
  2. 恢复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对于中枢神经细胞的损伤,可用以下治疗:石杉碱钾2~4片/次,一日2次,0. 05mg/片;吡拉西坦2~4片/次,一日3次;脑活素胶囊2粒/次,一日3次,1至2个月为一疗程;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每日20~40mg,一次或分次肌注或缓慢静脉滴注,2~3周一个疗程。
  3. 心血管症状的处理:一些抗高血压的药物和β-受体阻断剂对甲基苯丙胺、摇头丸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对苯丙胺类药物诱导的高血压危象有效。氟哌啶醇的直接镇静作用也有利于血压稳定。

精神症状的治疗

对于强制隔离戒毒所来说,一般来说较少有相应的精神科处置能力,故凡是怀疑为苯丙胺类兴奋剂( ATS)所致精神障碍的个体,均需强制送到当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分别处理、对待。对于已具有严重精神症状的个体,应送当地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处理。一般的治疗措施包括:

  1. 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刺激,给予充分安慰、支持,减轻因幻觉、妄想所导致的紧张不安和行为紊乱。
  2. 出现幻觉、妄想症状者 部分患者在戒断过程中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建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口服2~10mg/d,待幻觉、妄想消失后应逐渐停止使用。兴奋躁动明显者亦可用氟哌啶醇5~10mg肌肉注射。应注意,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者可能有多巴胺受体敏感性改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必要时应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氢溴酸东莨菪碱0. 3~0. 5mg,肌内注射,或苯海索(安坦) 2mg/次,2~3 次/天。在幻觉、妄想消失后抗精神病药物应逐渐停止使用。如果以上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以使用以下药物:利培酮片1~4mg/d;奥氮平5~20mg/d;氯丙嗪25~200mg/d;五氟利多10~30mg/周;喹硫平0. 1~0. 4mg/d。
  3. 冲动易激惹者 可用情绪稳定剂卡马西平1~2片/次,一日3次;碳酸锂1片,一日3次;丙戊酸钠1~2片,一日2次。
  4. 对于抑郁、无力、渴求等症状严重者 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如氯米帕明(氯丙咪嗪) 50~100mg/d,应注意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或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如氟西汀20mg/d,上午口服;度洛西丁30~60mg/d,每日一次;舍曲林50~100mg/次,每日一次。
  5. 焦虑明显者 建议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如阿普唑仑0. 4mg,2~3次/天;也可用丁螺环酮5~10mg/次,2~3次/日;对于有睡眠障碍的,可用氯硝西泮1~2mg,每夜一次,也可用多塞平25~75mg,每夜一次。注意不能长期使用,以防止此类药物滥用。

以上精神症状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极少数患者幻听存留较长时间。据统计大部分患者复吸毒品后以上精神症状再现,约有5%~10%的患者没有复吸的情况下精神症状复发,他们可能具有更高的精神病发病潜质。

心理行为治疗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技术包括:动机强化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减少伤害技术、应对和社会技能训练、家庭婚姻治疗、个体戒毒咨询、团体戒毒辅导、预防复发训练、社会网络治疗、12步疗法、冥想技术(超脱、正念)、社区强化法、功能分析、减低危害技术、平衡的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等。

以上疗法的选择与戒毒的五阶段改变模型有关,这个模型认为,几乎绝大多数吸毒成瘾者从吸毒到康复需要经过5个阶段,即懵懂阶段、沉思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巩固阶段、终止阶段。每一个吸毒者在完全康复以前都处于以上五个阶段当中,作为治疗者,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评估,判断他们目前正处于哪一个阶段,然后选择相应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其次,治疗者要注意,戒断的过程不是平坦顺利或是直线形的,他们不会非常顺利地从一个阶段走向下一个阶段,患者会随着所处情境的改变而在几个阶段中前进或者后退,反复多次。患者可能会重新遇到前几个阶段中的问题,也可能处理到康复后期阶段的问题。例如,某位患者在一个重要的时期做到了饮食有度、起居有节,为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开始努力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起更多令人满意的关系,这时可能会暂时出现强烈的渴求。治疗者还应了解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以上几个阶段,有的只经历其中几个阶段,有的会在某一、二个阶段反复徘徊或固定在某一个阶段,在更高的阶段出现倒退是十分正常的。第三,本模型所列出的阶段是一个大体的指导方针,用来帮助患者了解在康复过程中应该去期待怎样的改变。第四,某位患者在某一个特定阶段中所花的时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且有赖于他所处的特定环境、改变的动机、社会支持以及改变的能力。第五,以上介绍过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可以视情况反复使用,比如功能分析、减低危害技术、平衡的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等。

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来区分每个学员所处的阶段,但这很难,因为他们一般来说是不会与你很好配合的。所以,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是最为重要的,信任的前提一是相信你愿意帮助他,二是你有能力帮助他。

关于如何治疗并不是本章要重点介绍的,在《实用戒毒医学》第十章将会专门介绍。

防复吸药物治疗

与海洛因成瘾有较多的防复吸药物可以选择不同,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的防复吸药物治疗并不成熟,虽然世界各国都在不停的探讨中。下面介绍的是一些国外机构进行过的研究。

有治疗前景的药物包括莫达非尼、安非他酮、利他灵、布托品、氨己烯酸、纳曲酮、甲基苯丙胺单克隆抗体( NIDA)。分别介绍如下:

莫达非尼是法国科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发出的中枢神经兴奋药,可减少GABA生成,可以提高伏隔核谷氨酸的基线水平,可以阻断兴奋剂成瘾者的欣快感。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解毒功能和能量代谢活动。其特点是对睡眠剥夺人群,睡眠剥夺会造成人的警觉能力和作业能力的下降,服用莫达非尼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还分别在纹状体机械损伤模型和缺血损伤模型中得到证实。曾有人试用于苯丙胺类成瘾的维持治疗,在我国为第一类精神药物。用法用量:每日早、中口服50~100mg,每4~5天增加50mg,直至最适剂量(每日200~400mg)。

安非他酮为NE、5-HT、DA再摄取的弱抑制剂,对MAO没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抑郁症、戒烟。本药抗抑郁作用机制与其抑制NE和(或) DA的再摄取作用有关。用药开始第1~3天为一次150mg ( 75mg/片),每日1次,连续使用3天,随后第4~7天改为一次150mg,每日2次。两次用药间隔时间大于8小时,第8天开始为一次150mg,每日1次或2次。疗程7~12周或更长。连续服药1周安非他酮的血药浓度才能达到稳态,所以应该在患者仍然吸毒时就开始给药。在服药的第二周设定一个目标戒毒日(通常是服药第8天)。若治疗7周后仍不见效则停止使用,停药时无须逐渐减量。

布普品又名丁氨苯丙胺,系单环胺酮化合物,轻度兴奋中枢作用,可降低苯丙胺的主观效应。布普品可抑制DA的再摄取,减少NE能数量,产生NE能受体下调而起作用。具有抗抑郁作用,无抗胆碱能作用、心血管毒性和镇静作用。适用于治疗抑郁症或老年人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该药目前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据专家称该药不会引起转躁。12周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在使用毒品上无显著性差异,在轻度成瘾者上有显著性差异。跟踪试验有明显进展,苯丙胺类尿检阴性率明显增加。用药方法: 150~450mg/d,分2次服,75mg/片,不宜睡前服药。

在挪威有过一项为期20周的试验,用哌甲酯、阿立哌唑、安慰剂治疗53例苯丙胺静脉注射成瘾者。结果显示,哌甲酯(利他灵)的效果显著好于安慰剂,阿立哌唑疗效不如安慰剂。

还有研究表明,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对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者的维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目前还不清楚有效的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