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non-specific pericarditis syndrome;
同义名:Porter综合征、急性良性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良性心包炎。

非特异性心包炎综合征由Porter于1950年首先描述,因此又称为Porter综合征。病因不明,多发于青壮年,主要是指出现发热、胸痛、心包摩擦音,可伴发肺炎或胸膜炎,一般不形成心包粘连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一种病症。预后一般良好。

本综合征可能系由病毒、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良性心包炎,而出现临床上发热,显著胸痛,气急和心包摩擦音等表现。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青壮年,约25%病例于2-4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主要症状为发热,显著胸痛,发热可持续数日,可并发肺炎及胸膜炎,偶有发生心包填塞者;白细胞数多正常或稍增高,血沉正常或增快;X线检查约半数心影增大,偶可见一过性肺浸润斑片影和少量胸腔积液;心电图可见低电压,心率增快,ST段上移及T波低平倒置等。

根据上述发热,显著胸痛、气急和心包摩擦音等临床表现,病前上呼吸道感染史,结合实验室、X线和心电图所见,可以诊断。但必须除外风湿性、结核性及化脓性心包炎。

治疗、预后

患者应卧床休息,积液较多者需做心包穿刺排液,如症状未能缓解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良好,大多数病例在3个月内自愈,偶然可因合并心肌病变而发生心力衰竭,极少数转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huode/ht/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