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lmsulin aesistance Syndrome;
同义名:X综合征、糖尿病性X综合征、代谢(紊乱)综合征。

溯源与发展

1966年Welbum首先观察到原发性高血压有高胰岛素血压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现象;70年代DeFronzo研究胰岛素敏感性问题,发现敏感性降低即有高胰岛素血症,第一个提出了胰岛素抵抗概念。后人把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胰岛素血压为临床表现的症候群,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1988年Reaven将本征命名为X综合征,为与冠心病的X综合征加以区分,有人称为糖尿病性X综合征。鉴于本征有糖代谢和脂肪等代谢失调,又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

发病机制

机体内胰腺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周围组织摄取、储存和利和葡萄糖,当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时,即构成胰岛素抵抗,由此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和疾病同存时,便形成本征,使胰岛素降血糖功能作用受损。病因:

  • 进食过多,活动太少,引起肥胖,易导致本征。
  • 胰岛素受体减少,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周围组织利用胰岛素作用减少,可引起本征。
  • 胰岛素受体后代谢失调,可引起本征。

临床表现

  • 具有高血压表现。其引发机制:

    • 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 胰岛素通过类夷岛素生长因子刺激作用,最终导致小动脉管腔狭窄;
    •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和心排血管增加;
    • 影响细胞膜内外离子转运,使细胞内Na+、Ca2+浓度升高导致小动脉平滑肌对血管加压物质的反应。
  • 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表现。由于糖代谢紊乱,影响血脂代谢紊乱,因之本征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并存。
  • 具有肥胖与糖尿病Ⅱ型表现。两者同时存在表现。
  • 具有高胰岛素血症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疑似本征的患者,需做明确诊断。检测胰岛素敏感性有下列三种方法:

  • 采用正常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查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此法应用不广泛。
  • 采用空腹血胰岛素水平与血糖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适用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人或糖尿病Ⅱ型的患者。
  • 作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检测胰岛素释放曲线,如血胰岛素水平增高,而血糖未相应降低,说明胰岛素抵抗存在,间接反应胰岛素敏感性。此法有一定局限性。

通过检测胰岛素敏感性减低即有高胰岛素血症,这是本征的主要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需与冠心病的X综合征的鉴别。目前在临床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X综合征,本文指糖尿病性X综合征,而冠心病X综合征是一种以典型劳累性心绞痛,虽有心电图缺血表现,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的微血管病变为避免术语上的混淆,作者认为本征采用糖尿病性X综合征,后者采用心脏性X综合征为宜。

治疗、预后

  • 严格控制饮食,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肥胖者体重减轻后,还可减轻高胰岛素血压症。
  • 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减轻体重,并可增暇胰岛素效应。
  • 药物治疗。原则是选择副作用小,必须不降低胰岛素释放,并能增强胰岛素作用。如降糖作用的二甲双胍,降压作用的卡托普利等。

预后:心、肾器官受损小,预后好。反之,预后不良。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huode/yao/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