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胰岛素不敏感,其特点是四肢、躯干和臀部的皮下脂肪萎缩,但又伴有中枢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候选基因定位于1q21,其中编码lamin A和lamin C的LMNA基因存在突变,使核膜结构缺陷,引起胰岛素抵抗。

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CGL)患者自幼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处于代谢活跃的脂肪(皮下、腹下、胸内和骨髓等)萎缩和消失,而代谢不活跃的脂肪(掌心、眼球后、面颊部和舌下等处)组织不受累。家族性部分性脂肪营养不良症(familial partial lipodystrophy,FPL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至青春期才发病,开始丢失的是四肢的皮下脂肪,而颈部和面部的脂肪增多,其他处于代谢活跃的脂肪组织正常。

细胞的核包膜由内、外两层组成,是细胞分化和穿核膜物质转运的主要结构。Lamin为核包膜的主要蛋白质,可分为A、B和C 3型。A和C型lamin是LMNA基因(1q21)的表达产物,而B型lamin由另一种基因编码。A/B型lamin蛋白由头部(球状)、中部(杆状)和尾部组成。现发现,LMNA基因突变是导致FPLD的分子病因(如R482Q),但导致CGL的分子病因仍未找到。

肌肉/脂肪萎缩是脂肪营养不良症的共同特点

LDS具有如下特点:①CGL和FPLD为两种病因和遗传方式均不一样的疾病,类似的只是表型(具备脂肪营养不良、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不敏感等)特点。②LMNA基因的不同突变类型均可分别引起FPLD、Emery-Dreifuss肌肉萎缩(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EMD)1或EMD2。EMD首次发现时被描述成X连锁肌肉萎缩症,但也有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形式的报道。进一步的研究显示EMD尽管有不同的遗传学形式,但有共同的病理生理背景。③脂肪萎缩性糖尿病包括一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均一的、罕见的综合征。其特征是胰岛素不敏感和皮下脂肪组织缺乏。

根据遗传方式和脂肪萎缩的范围,LDS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两种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其中一种为显性遗传的Dunnigan综合征,另一种是隐性遗传的Seip-Berardinelli综合征,还有获得性的全身脂肪萎缩(Lawrence综合征)和不同类型的局部脂肪萎缩综合征等。

Dunnigan综合征

亦称Kobberling-Dunnigan综合征。Dunnigan最早报告了2个苏格兰家族有这种显性遗传的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脂肪萎缩发生于躯干和四肢,呈对称性分布,面部脂肪萎缩少见,其他的临床特征包括黑棘皮病、胰岛素不敏感和结节性黄色瘤等。据报道,患者可用胰岛素增敏剂和调脂药治疗,有时可成功地妊娠和分娩。

Seip-Berardinelli综合征

这是一种隐性遗传的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综合征,较常见,患者父母常为近亲婚配,男女发病概率相等。在婴儿期即可有脂肪萎缩,缺乏肾脏周围、腹膜后及臀部脂肪。皮下脂肪萎缩使甲状腺和周围静脉显露。常并存黑棘皮病,且比后天性脂肪萎缩更严重。患者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第三脑室畸形和精神障碍。其他特征包括生长加速、骨龄提前、肌肉肥厚(引起所谓“大力士”体征)、肢端肥大症样面容、皮肤变厚和手足肥大,但血正常。肝脏可因脂肪和糖原储存增多而肿大,血脂异常症可引起黄色瘤和高脂血症性视网膜改变。女性患者常有多囊卵巢和月经紊乱。基础代谢率明显增加,甲状腺功能正常。血三酰甘油常超过17mmol/L,这是由于脂蛋白清除减少和合成增加所致。胰腺β细胞功能正常,血液中无胰岛素抑制物或抗胰岛素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患者可并发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肝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等。

Lawrence综合征

本征由Lawrence于1946年首次报道。其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脂肪萎缩,胰岛素不敏感,但无酮症。基础代谢率增高、高血脂和肝大。此综合征无家族遗传史,多发生于女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2∶1。通常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约4年后出现糖尿病,伴肝大或肝硬化。动脉硬化加速可使患者较早发生冠心病。

进行性局部脂肪萎缩综合征

进行性局部脂肪萎缩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躯干上部,腰以下脂肪常正常或增加,偶尔脂肪萎缩可累及下半身或其他部位(女性更易发病)。此综合征可能是全身脂肪萎缩中较轻的变异型,局部脂肪萎缩发展为全身脂肪萎缩者罕见,但在同一家庭中此两型可同时存在。通常在儿童期发病,一些患者伴有低补体血症性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故与先天性脂肪萎缩者不同。本征的病因尚不明了。先天性脂肪萎缩患者并不缺乏脂肪细胞,但这些细胞不成熟,不含脂滴。在一些先天性类型中,有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有研究表明,这些患者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正常甚至增加,或严重的胰岛素不敏感可能主要与胰岛素受体后缺陷有关;部分患者胰岛素清除增加。有学者给动物注射一种从该征患者尿中提取的物质,可使动物产生胰岛素不敏感和脂肪萎缩。然而,这种因子并非特异性的,在糖尿病和肾病患者尿中也有发现。也有人曾提出下丘脑病因学说,因为一些脂肪萎缩患者有下丘脑损伤。

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伴糖代谢异常的其他综合征很多,病因清楚者可借助特殊检查或基因突变分析明确诊断。例如,光镜和电镜下可见Alström综合征患者的基底膜不规则,髓鞘分层。无病理性牙生长异常,亦可伴有线粒体功能缺陷。根据“小妖精”面容、两眼距增宽、多毛、皮下脂肪萎缩和黑棘皮病可诊断为矮妖精综合征。

Alström综合征

此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Alström等于1959年首次报道。其临床表现为儿童期失明(色素性视网膜炎)、严重神经性耳聋、肥胖、糖尿病和尿崩症,无神经发育不全和多指畸形,故有别于Laurance-Moon-Biedl综合征。组织对精氨酸加压素(AVP)、胰岛素和促性腺激素作用不敏感,因而发生尿崩症、糖尿病和性腺功能低下。亦可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约90%的患者于11~20岁时发生糖尿病,其临床表现与T2DM相似。可伴有齿龈炎和龈色发黄。光镜和电镜下可见基底膜不规则,髓鞘分层。无病理性牙生长异常,亦可伴有线粒体功能缺陷,甚至引起肝衰竭。一些患者有高胰岛素血症和黑棘皮病,需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变基因定位于第19号染色体。其特征为前额秃顶、白内障、心肌病、肌萎缩和肌强直,睾丸纤维化或萎缩,男性乳腺发育,血浆促性腺激素升高。女性患者有卵巢功能衰竭。20%~30%的患者有糖耐量低减,但临床糖尿病少见,一般为轻度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不敏感。

矮妖精综合征

最早报道于1948年,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胰岛素不敏感综合征。其特点为“小妖精”面容、两眼距增宽、多毛、皮下脂肪萎缩、黑棘皮病、宫内及出生后生长均延迟。有的患者与其他罕见的遗传综合征相似,但唯有矮妖精综合征有代谢缺陷,包括严重胰岛素不敏感和高胰岛素血症,并有空腹低血糖发作和餐后高血糖状态。对少部分病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表明,无论在表型或生物化学方面,该综合征都是一种不均一的疾病。男女比例为1∶2。约1/3患者的父母系近亲婚配,部分患者有染色体异常,胰岛细胞增生,胰岛素分子结构一般正常。多数患者于1岁前死亡。

将患者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可发现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提示胰岛素的作用有缺陷。胰岛素受体数目或亲和力下降,一些患者有胰岛素刺激后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下降。有研究表明,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对较轻的遗传性胰岛素受体缺陷。这两种缺陷分别来自患者的父亲和母亲,其结果使胰岛素作用缺陷更为严重。单独的胰岛素作用异常不能解释躯体畸形和早年夭折。有学者发现,患者对生长因子(如IGF-1和EGF)和胰岛素均不敏感,其机制尚不明了。

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

此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遗传缺陷本质未明。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特征,包括肥胖、神经发育不良、语言障碍,口腔、牙齿、耳鼻和听力障碍,指(趾)畸形(多指、并指和短指)、性腺功能减退、色素性视网膜炎和肾小球硬化等,约6%的患者伴有糖尿病。

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

此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有出牙早、牙畸形、皮肤干燥、指甲厚、多毛、青春发育期提前、外生殖器增大、松果体增生和糖尿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下降。患者通常于青春期前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的患者1天用数千单位胰岛素仍不能控制酮症。

Fanconi-Bickel综合征

Fanconi-Bickel综合征表现为肝和肾的糖原贮积,伴肾小管功能障碍和佝偻病。一些病例为GLUT2基因突变所致,另一些病例的肝磷酸化酶激酶(phosphorylase kinase,PHK)活性下降。Burwinkel等分析了1个Fanconi-Bickel综合征家族的GLUT2基因和PHK 3个亚基基因的序列,发现本综合征在遗传学上存在不均一性,PHKA2、PHKB和PHKG2正常,但GLUT2存在纯合子的错义突变(P417L)。417位的脯氨酸为葡萄糖转运酶异构体(glucose permease isoforms)的保守氨基酸,如发生突变(纯合子),则导致Fanconi-Bickel综合征,而PHK活性下降(可能与GLUT2缺陷有关),糖原在细胞内贮积引起继发性变化。引起本综合征的GLUT2基因的其他突变类型有:ivs2-2A→G(剪接部位突变)、Q287X(无义突变)、L389P和V423E(错义突变)等。

GLUT1缺乏症

GLUT1缺乏症是由于GLUT基因先天性缺陷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首先报道于1991年。患者脑组织的葡萄糖转运异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引起癫痫样发作性脑病和生长发育延迟与运动神经障碍。现已报道,一些散发病例存在GLUT1基因的杂合子突变,这种突变使91位的甘氨酸被门冬氨酸替代,因而影响到第2和第3螺旋区之间的Arg-X-Gly-Arg-Arg序列,并进一步累及胞质的锚定点(anchor point)功能。红细胞摄取3-0-甲基-D-葡萄糖显著减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的病因未明,多数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如SHOX、GH1、GHR、IGF1、IGF-1R、IGF2、IGFBP1-6、NSD1、GRB10、STAT5B、ALS、SOCS2和SOCS3等,部分患儿伴有糖代谢异常。但至成年后,如果发生肥胖,则容易并发糖尿病。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CHI)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所致,主要见于新生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aemia in infancy,PHHI),其中以隐性遗传型ABCC8和KCNJ11突变最常见,偶见于HADH突变;显性遗传型的病因主要是ABCC8、KCNJ11、GLUD1、GCK、HNF4A和SLC16A1突变。组织学上可分为弥漫性增生型、局部增生型和非典型性增生型。

GLUT2突变

引起Fanconi-Bickel综合征、糖原累积症或糖尿病。

血色病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的病因未明。多数临床表现与铁吸收过多和在肝、心脏及胰腺等组织贮积有关。遗传性血色病主要由遗传性血色病相关基因(HFE)突变引起(如H63D、S65C和C282Y);纯合子占90%,其中H63D占10%。约65%发生T2DM,伴慢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存在胰岛素抵抗,但用胰岛素治疗有效。原发病有肝大、肝硬化、皮肤色素沉着、心脏扩大、心肌病和心衰等。在新诊断的T2DM中应常规排除血色病可能,因为遗传型血色病杂合子也有轻度铁质沉着,而在T2DM中有9.8%为C82Y突变,26%有H63D突变(尤其是非肥胖者)。HFE基因突变为致T2DM的原因之一,但也有反对意见。本病的分子诊断有赖于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但引物设计和反应条件不当可导致错误结果。

遗传性复发性胰腺炎

遗传性复发性胰腺炎(hereditary relapsing pancreatiti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与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基因突变(R117H)有关,另一些患者可能与胰腺结石蛋白(pancreatic stone protein)减少有关。多见于儿童和婴幼儿,成人亦可发病。反复发作胰腺炎可导致胰腺纤维化和钙化,可伴有糖尿病,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胰腺结石是由于胰腺结石蛋白减少,抑制胰液中CaCO3结晶的作用减弱所致。本病胰腺癌的发生率增高。

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见于西方国家,我国少见。约75%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低减或临床糖尿病,但很少发生酮症,尽管病程长,却不易发生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但必须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正常,但胰岛素清除率增加。

Schmidt综合征/APECED综合征/IPEX综合征

病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性调节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AIRE)基因突变(如W78R、P252L、Q358X、P539L、1058delT、p.F77S和p.V22_D23del等)有关。多数伴有T1DM,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T1DM无异,并可检出多个内分泌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和性腺)的自身抗体。可伴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旁减、恶性贫血和性腺功能减退症等,是多发性内分泌腺功能衰竭综合征之一。

APECED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念珠菌病-外胚层发育不良(autoimmune polyendocrinopathy-candidiasisectodermal dystrophy)综合征]为单基因遗传性自身免疫病,AIRE1基因定位于第8号外显子,目前发现其有13bp缺失及其他各种突变。X-性连锁遗传性免疫失常-多内分泌腺病-肠病综合征(syndrome of immune-dysfunction-polyendocrinopathyenternopathy,and X-linked inheritance,IPEX综合征)是与IPEX基因(定位于Xp11.23-q13.3)相关的一种DNA结合蛋白基因——FOXP3的突变有关。IPEX综合征可能是多发性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病综合征的一种新类型。

DeMorsier综合征

DeMorsier综合征(中隔-眼发育不全综合征,septo-optic dysplasia,SOD)患者有中隔和眼发育障碍,部分患者有单一性GH缺乏,另一些患者存在多种垂体激素缺乏或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或前脑畸形。

Laron综合征

Laron综合征是原发性生长激素受体缺陷所致,表现出对生长激素不敏感。婴幼儿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症,青春期发育(延迟)后自动缓解,另一方面也可由于IGF-1缺乏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T2DM。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易发生肿瘤以及对某些化疗和放射治疗高度敏感,还可有全身多系统的功能损害,其中包括进行的神经退化,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多数为糖耐量低减,伴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现认为,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与该症的发生有关。

Wolfram综合征

现已克隆出一种Wolfram综合征基因(Wolfram syndrome gene,WFSI),定位于4p16。WFSI基因与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有联系,糖尿病表现同T1DM 。精神病与T1DM并存时,要首先想到Wolfram综合征可能。

家族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家族性胰岛素抵抗伴黑棘皮病-多囊卵巢-性腺功能减退-色素性视网膜病-迷路性耳聋-智力低下综合征(familial insulin resistant diabetes with acanthosis nigricans,polycystic ovaries,hypogonadism,pigmentaryretinopathy,labyrinthine deafness,and mental retardation)患者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黑棘皮病。病因与胰岛素受体突变有关,均伴色素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性白内障、迷路性耳聋及智力低下(脑萎缩)。女性患者还有继发性闭经和多囊卵巢。男性有乳腺发育和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故与Alstrom综合征不同。

Prader-Willi综合征

本病的胰岛素抵抗与肥胖有关。一般认为糖尿病是本综合征的一种并发症(7%~20%);由于本综合征对GH治疗有良好反应,故一些患者糖代谢紊乱也可能是GH治疗后的并发症,而非胰岛素抵抗或肥胖所致。在临床上,似乎两种情况都存在,所以要更好地解释本综合征中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将之分为胰岛素抵抗型和非胰岛素抵抗型两类。另外,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可能与通常的肥胖患者有所不同,因为非肥胖的本征患者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也下降,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并无直接的联系。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者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有效。另一种非Prader-Willi综合征的类似病例的表现型与Prader-Willi不同,如身材矮小、糖尿病、黑棘皮病和肠肛闭锁症与Angelman综合征类似,但基因型仍与PWS相似。

Down综合征

Dow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偶合并甲亢和T1DM(酮症酸中毒),甲状腺99mTC摄取增加。成年Down 综合征患者常发生T2DM。另外,本综合征的糖尿病可能为先天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T1DM或T2DM。患者存在先天性选择性胰岛β细胞缺陷。不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其原因未明。Down综合征亦可合并糖尿病、甲减和自身免疫性肠病,提示本征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的某种缺陷,似乎是多发性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功能衰竭的一种特殊类型。而且,患糖尿病的母亲分娩的Down综合征患儿更易伴发糖尿病(相对危险度为2.75)。

Pearson骨髓-胰腺综合征

病因未明,可能与mtDNA缺失有关。本综合征可能至少有两种类型。多数Pearson骨髓-胰腺综合征可伴糖尿病,但可表现为贫血、肾小管病变和糖尿病,与一般的Pearson骨髓-胰腺综合征有别。这种患者的线粒体DNA有明显缺失(主要见于白细胞、肝细胞、肾脏和肌肉细胞)。骨髓组织中含大量髓样前体细胞、环状线粒体和幼红细胞,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胰岛数目减少和萎缩,肾小管空泡变性,mtDNA有大段缺失。

PAPA综合征

PAPA综合征(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死性脓皮病-痤疮综合征,pyogenic sterile arthritispyoderma gangrenosum-acne syndrome)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indor等报道1家族3代中有10人发病,临床表现为小关节的无菌性化脓性关节炎,对糖皮质激素有良好反应,伴化脓性囊性痤疮(于青春发育期及其以后发生)。有些患者伴有T2DM,在针刺或注射部位可形成脓肿。

Kearns-Sayre综合征

临床表现主要有甲旁减和耳聋。Wilichowski等发现患者的mtDNA重排,重排的位点各不相同(7813、8348、8587和9485等),或出现缺失,多发生于编码肽类物质的多个基因区和tRNA基因区。重排和缺失的发生率为25%~53%,这是引起多系统损害和发育不全的分子机制。其中选择性ATP缺乏导致PTH的信号传递障碍,最终引起甲旁减和耳聋。PTH缺乏引起手足抽搐,用小剂量1,25-(OH)2D可控制发作。有些患者有糖耐量低减或糖尿病,机制未明。有的表现为T1DM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一些资料表明,特发性甲旁减和T2DM存在遗传联系。

遗传性糖尿病伴耳聋综合征

遗传性糖尿病伴耳聋综合征(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IDD综合征)又称为母方遗传性糖尿病与耳聋综合征(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MIDD),病因未明,少数与mtDNA突变(1%~2%)有关,并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故与Kearns-Sayre综合征不同。

毛发稀少-尿糖综合征

毛发稀少-尿糖综合征(hypotrichosis and glucosuria syndrome)有头发稀少和易脆,伴尿糖阳性,但无糖尿病或肾脏病变。用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发现毛发发干扭曲,其表现同毛发扭曲症(pilitorti)、结节性脆发症(trichorrhesis nodosa)和假性念珠发症(pseudomonilethrix)。毛发中的硫化磺基丙氨酸(sulphonic cysteic acid)减少而半胱氨酸和毛硫化氨基酸(lanthionine)增多。患者的毛发稀少、毛发发干缺陷、毛发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异常和尿糖阳性,这种综合征是一种新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18q-综合征

Gordon等报道1例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46,XX,del(18)(q22.2)],患者有甲减、糖尿病、矮小、短颈、神经性耳聋和感觉-运动性神经病变。这可能是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

Bloom综合征

Bloom综合征又称Levi 型侏儒、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侏儒和侏儒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本病具有对光过敏、面部蝶形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及侏儒三大特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第1对染色体有缺陷。由内胚叶发育不良所致。主要见于男性。偶伴糖尿病,一般在患者进入青春期发育以后发生,仅表现为糖耐量低减或临床糖尿病。

智力低下-颅面畸形-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综合征

智力低下-颅面畸形-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综合征(mental retardation,cranio facial dysmorphism,hypogonadism,diabetes mellitus)表现为智力低下、颅面部发育畸形、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和癫痫发作等。糖尿病见于全部患者。

Chortitza孟诺家族疾病群

Chortitza孟诺家族疾病群(clustering of diseases in the Chortitza Mennonite kindred)在加拿大Chortitza Mennonite家族中,有近亲婚配的习俗。在这个家族中发现10例以上T1DM患者,均携带HLA-DR4,标志糖代谢紊乱。HLA-DR4还见于患者的亲属,表现为T2DM或妊娠糖尿病,但后期均需用胰岛素治疗。另一些家族成员患有类风湿关节炎、Graves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发性硬化症、Alport综合征、先天性畸形及其他遗传性代谢病和恶性肿瘤等。

麦胶过敏性肠病-糖尿病综合征

Barta等报道6 例T1DM伴麦胶过敏性肠病-糖尿病综合征(gluten sensitive enteropathy-diabetes mellitus syndrome)病例。患者除对麦胶过敏外,还易发生低血糖症或Auriac综合征。4/6患者中存在HLA B8和(或)DR抗原,提示两种临床疾病具有某种遗传联系。IGF-1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s)是一类既有促进细胞分化和增殖,又有胰岛素样作用的多肽物质,属于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主要成员,是人体最重要的生长因子之一。IGF家族由两个多肽类生长因子(IGF-1和IGF-2)、两类受体(IGF-1R和IGF-2R,统称为IGFR)和6种结合蛋白(IGFBP1~IGFBP6)组成。体内各种组织均可合成IGFs,它们广泛存在于多种体液中,如脑脊液、尿液、乳汁和羊水等,对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Wolcott-Rallison 综合征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经仅报道60例左右,但该综合征是新生儿和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其特点是患者于新生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生非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伴骨骼发育不良症和生长迟缓。典型患儿在6个月前发病,而骨骼发育不良症多在1~2岁时被诊断。其他表现包括继续肝衰竭、肾功能异常、胰腺外分泌功能与智力障碍、甲减、中心粒细胞减少、反复感染或骨折。病因为编码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α 激酶-3(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 kinase-3,EIF2AK3;PKR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突变。EIF2AK3是一种内质网跨膜蛋白,其功能主要是调节非折叠(展开)蛋白的反应性。因此,EIF2AK3突变后,内质网功能紊乱并引起糖代谢异常。本综合征应与其他类型的新生儿/儿童糖尿病综合征性鉴别,如经典的1型糖尿病、非综合征性糖尿病(non-syndromic diabetes),后者的病因有KCNJ11突变、ABCC8突变、胰岛素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ene,GCK)突变、PDX1突变、PTF1A突变、GLIS3突变和FOXP3突变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