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醛固酮作为水盐代谢的主要调节剂,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潴钠排钾。最新的体内、外研究资料显示,醛固酮还可作用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血管、脑、心脏等。

原醛症与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异常

目前发现醛固酮作为一个潜在的糖代谢调节因子正日益引起重视,研究发现在原醛症患者中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率较高(10%~50%)。但原醛症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约为7%~59%。最新研究提示血醛固酮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原醛症也被认为是血糖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大量事实说明,醛固酮水平增高对糖代谢呈负面影响。有学者采用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了原醛症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47例醛固酮瘤或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正常血压作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在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均存在胰岛素抵抗,但抵抗程度低于高血压组;手术治疗和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均能恢复胰岛素敏感性。其中经手术治疗或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后,原醛症患者血压下降明显,最初6个月的随访观察,胰岛素敏感参数恢复到正常水平,糖代谢指标在肾上腺切除治疗和螺内酯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在小鼠的胰岛细胞研究中发现,醛固酮可直接抑制由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动物模型研究还发现,醛固酮可通过刺激肝脏糖异生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1,6果糖二磷酸酶等)的基因表达而升高血糖水平。几项研究证实: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高血压明显减少新发糖尿病的产生,说明ARB治疗阻断了RAS,降低了血醛固酮水平,从而改善了胰岛素敏感性。

有报道在原醛症患者皮下脂肪组织中发现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均降低。几年前,人们从鼠的脂肪细胞分离出盐皮质激素受体,最近在鼠的脂肪细胞中研究发现,醛固酮能降低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但在人类脂肪细胞中是否存在醛固酮受体尚缺乏证据。另有研究发现醛固酮水平升高与肥胖的发生相关。

醛固酮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醛固酮增多引起低血钾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醛固酮直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抑制了胰岛素受体基因的转录;醛固酮可导致胶原合成增多或纤维化形成,导致胰岛素敏感组织的损伤,使胰岛素释放和敏感性发生改变。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原醛症与心血管疾病

原醛症在高血压人群的患病率过去一直认为在1%左右,近期许多研究显示远不止这个数字,随着临床广泛筛查醛固酮和肾素的比值,目前认为约为10%~14%。尽管原醛症被认为是一种可治愈的内分泌性高血压,但在临床发现,大多数病例通过手术切除腺瘤或口服抗醛固酮药物(螺内酯)治疗后,高血压仍持续存在。

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其他多种代谢异常如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等,这些异常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增加密切相关;临床上曾沿用多种术语(或一种疾病)来描述这些异常,如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这些定义最初源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这些异常发生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醛固酮是一种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醛固酮增多可导致心血管损伤,其机制独立于升压作用以外的因素。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原醛症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醛症是一种良性过程,它引起靶器官损伤的发生率远低于原发性高血压,原因可能是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轴。然而近期实验研究显示,长期的高醛固酮血症可能导致心血管和肾脏的结构损伤且不依赖于血压水平。有学者对原醛症患者心血管替代终点事件研究结果发现,在原醛症患者中发现许多心血管替代终点事件的发生,如内皮功能异常、结构变化、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受损等,并且发现了与醛固酮相关损害的间接证据,即应用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心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及靶器官损害相关,而高血糖对醛固酮的细胞效应具有潜在的影响,可能加重醛固酮对心血管的损伤作用。

原醛症与脂类代谢

目前尚无直接证据用来评价醛固酮与血脂的关系,但有一项关于高血压、肥胖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醛固酮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负相关。(李东晓)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