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胰岛相关自身抗体的报告有很多,但结果不尽相同。其原因复杂,不能详细阐述。提醒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检测目的:目前的胰岛相关自身抗体检测都不是1型糖尿病的绝对诊断指标,而是诊断参考指标,是诊断的参考依据或诊断依据之一。阴性患者不能排除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因为还没有某个单独或联合检测项目,保证灵敏度达100%。阳性则提示1型糖尿病或潜在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但不能确定一定就是1型糖尿病。原因是,无论上述哪项检测,特别是单项抗体测定,特异性也不能保证100%。正常者中也有小部分阳性者,各项测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交叉反应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前面已有介绍,不赘述。
二、种族因素:胰岛相关自身抗体对1型糖尿病的敏感性,西方患者(GADAb 60%~90%,ICA 50%~80%,IA-2A 55%~75%,仅供参考)较东方人高(GADAb 30%~60%,ICA 25%~45%,IA-2A 20%~40%,仅供参考)。大量研究结果普遍如此,原因不明。不得不怀疑是否有种族因素的影响。
三、发病年龄和病程:大量研究得到以下相同的结论,年龄小、病程短的患者阳性率相对高一些,且部分患者随年龄和病程的增加阳性逐步转阴。不同人群的阳性率受所选择的抗体滴度切点和对照人群的影响,很难在不同试验中的人群间做出公正比较。
四、临床亚型是否存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否相同?少儿的1型糖尿病与LADA的发病机制是否相同?Seissler等研究显示:IA-2A和IA-2β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相关,而GADAb和针对未知抗原的ICA与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LADA)更相关一些。是否能够成为临床亚型存在的证据之一。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发现一些发病机制不同的证据,有待深入探究。
五、实验试剂和方法:方法不统一,定标和质控不标准化,室间数据的比较和评估就很困难。WHO目前已完成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实施阶段。建议选用比较知名或较大公司的试剂。但在质控和定标统一过程中,也可能带来一些新问题,需要注意。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相关情况复杂,可能有多种亚类,在保持抗原一致性的同时,特别是用单一样本定标和质控,可能会造成一些错误。
六、室间数据仅供参考:前面提高由于对象、方法﹑试剂、病因、病程、人种、地域等情况的差别可能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故与其他实验室间的横向比较数据仅供参考。另外,对不同病因、不同病程、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室内纵向观察结果应受到重视。
七、有部分学者认为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实际意义不大,不应在此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人为的定义和分类。其理由如下,分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治疗。在临床上,对胰岛素的应用范围逐渐放宽,对胰岛素释放曲线低平的,血糖偏高,且不能明确判断1、2型糖尿病者,临床选用胰岛素(并没有考虑胰岛自身抗体的有无)治疗,应用2~3个月后,再复查胰岛素、C肽水平,如果恢复,则当时的曲线低平,考虑为高糖抑制所致,可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否则继续应用胰岛素。UKPDS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LADA更有可能发展为胰岛素依赖,但随机选择饮食调节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10年后或10年内的任何时候的任何方面均无差别。所以Gale等认为抗体的检测并无实际价值,因为它们既不能预测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也不能决定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更不能提供一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应把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视为连续的疾病谱,而不应浪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