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衰弱综合征
疲倦、无力、失眠、烦闷、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常发生于发病初期,可能是疾病本身与患者自身对躯体疾病(糖尿病)产生的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焦虑状态(anxiety)
这是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患者在缺乏明确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其本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或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以致搓手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也很突出,临床上可表现为焦虑、紧张、苦闷、恐惧,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多处就医等,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影响血糖的恢复,但与血糖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焦虑和抑郁两种症状相互混杂、交织出现。值得提出的是最近研究发现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率高,人格障碍对焦虑障碍影响较大,使得疾病特点更加复杂。
二、情感低落(depression)
这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它和情感高涨恰恰相反,患者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以致生趣索然,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外界一切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徒增悲伤。患者因而常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这种情感低落经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要求减退,反应迟钝。但整个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仍有密切联系。糖尿病是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中伴发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3%。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高于一般人群,在其他躯体疾病合并抑郁中也是引人注目的,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的重性抑郁症状也多于其他躯体疾病。有些糖尿病患者表现情绪低沉、悲观、消极等抑郁同时常伴有明显焦虑,这可能是本组患者自杀倾向较大的一个原因。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女性重于男性,病程愈长抑郁愈重。
2007年一项研究选择中国5个城市的8个医疗机构对505名抑郁障碍的患者及其照料者进行了访谈。以2002年的物价核算,中国抑郁症的总的经济花费是513. 7亿人民币(或62. 64亿美元),直接的经济花费是80. 9亿人民币(或9. 86亿美元),约占抑郁症总花费的16%。间接经济花费是432. 8亿人民币(或52. 78亿美元),约占抑郁症总花费的84%。由此可见,对于抑郁症状的识别十分重要。一些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1型或2型)患抑郁症的危险至少增加2倍,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至少增加2~3倍。女性、少数民族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或有躯体残疾的患者危险性更高。现有证据显示,普通人群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15%,而糖尿病可高达9%~27%。众所周知,同时患有抑郁症可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导致药物治疗、运动和饮食治疗依从性下降,并使血糖控制不良。抑郁症本身也常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这可进一步加重糖尿病并发症。一项研究明确显示,抑郁症患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血糖水平升高,并产生胰岛素抵抗。抑郁症可使继发糖尿病危险增高近2倍。
四、幻觉(hallucination)
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情况下,患者却感知有它的存在。如无人在场时,患者听到有责骂他的声音或感到某人在窗外。某些糖尿病患者偶有一过性闪光、闪电或各种物体的幻视。
五、妄想(delusion)
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是患者对此坚信不移,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妄想的形成与以下方面有关:①意识障碍:患者丧失对周围事物的判断,此时妄想的形成往往伴有幻觉和精神运动性兴奋。②情感对思维进程有明显的影响,如在抑郁状态下,产生自罪妄想。③伴有情绪体验占优势的概念、愿望、期待、恐惧,以及患者性格特点,如敏感、多疑、内倾、易伤感性等,使患者容易产生关系妄想及解释性妄想。④智能障碍:理解和批判能力的障碍可影响妄想的内容,如痴呆患者的妄想具有荒谬性。⑤各种幻觉:特别是威胁性、评论性幻听对妄想的形成可有很大影响。
六、意识障碍
早期表现可为嗜睡,多发生在躯体症状加重和血糖升高或接近昏迷前,随着血糖的变化,意识障碍的程度也有波动,如若糖尿病进一步恶化,意识程度也随之加深,最后陷入昏迷。期间可表现紊乱性兴奋,定向力丧失,可伴有幻觉、妄想等表现。值得提出的是精神症状的出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