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防重于治。

及时发现,有效治疗

若发现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则应高度怀疑低血糖症的存在:

  1. 有较为明显的低血糖症状。
  2. 惊厥或发作性神经精神症状。
  3. 不明原因的昏迷。
  4. 相同环境条件下,如禁食、体力活动或餐后数小时,出现类似的综合性症状。
  5. 有发生低血糖症的危险者,如用胰岛素或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及酗酒者等。在确诊低血糖症之前,必须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用准确可靠的血糖测定方法,确定低血糖的存在。

急症处理

用于有急性低血糖症或低血糖昏迷者。

葡萄糖:最快速有效,为急症处理的首选制剂。轻者可适量口服葡萄糖水或水果汁、糖水、糖块。重症意识障碍无法口服者则采用静脉补充治疗。一般用50ml 50%葡萄糖液可升高血浆葡萄糖35~350mg/dl(1. 94~19. 4mmol/L),平均升高8. 33mmol/L(150mg/dl)。因此,大多数低血糖患者在用药后,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重者可能需要重复注射,直至患者清醒,但要注意的是在患者清醒后,常需继续静脉点滴10%葡萄糖液,将其血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如11. 1mmol/L,并密切观察数小时至1~2天。尤以确诊为磺脲类药物所致低血糖昏迷者,更要根据病情维持输注葡萄糖2~3天,使血糖维持在5. 5mmol/L(100mg/dl)以上。

胰高血糖素:可用于低血糖治疗,成人常用剂量为0. 5~1mg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肌注20分钟后产生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以后必须让患者进食或静脉给予葡萄糖,其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具有稳定脑细胞膜、减少脑水肿、促进糖异生作用,对于昏迷时间5~12小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地塞米松,有利于减少脑功能的损害。

病因治疗:及时确定病因或诱因对有效解除低血糖状态并防止病情反复极为重要。

预防

健康教育

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和周围人员应进行健康科普教育,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起因和临床表现,患者和家属应学会监测血糖(微量法)和尿糖(试纸法)。定时定量服药及进食,情绪稳定,定期到医院复查,与医务人员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外出时必须备些饼干、糖果以便低血糖时服用,随身带病情卡(包括姓名、年龄、家庭地址、电话、合同医院、病历号),写明自己意识不清时,请他人帮助将口袋内的备用糖放到口内或立即送医院急诊室抢救。

饮食调理

低血糖症患者应少食多餐,多进食低糖、高蛋白、高脂食物,以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治疗个体化

对糖尿病的治疗要个体化,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证。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者,可先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不急于服用降糖药。口服药或胰岛素均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剂量,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时,应将HbA1c维持在6%~7%之间。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肝肾功能,因老年人肾功能有不同程度减退,且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反应障碍,容易发生低血糖或影响低血糖的恢复。对老年人应尽量选用半衰期短、积蓄较少的降糖药物。肾功能减退时,口服药可用格列喹酮,有急慢性并发症时(肺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要改用胰岛素治疗,一定从小剂量开始,并要查空腹及三餐后血糖进行调整剂量,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时一定要睡前加餐,对不能进食的患者或脱水需要输液时,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要适当,注意输液的速度,特别是夜间输液时,还要中间查血糖,必要时调节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必要时可应用胰岛素泵治疗。

放宽标准

对老年患者应放宽血糖控制的标准,有研究表明,年龄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低血糖发生率越高,提示对老年患者血糖控制不宜太低,病程长也是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病程长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早期予以治疗。使用中、长效降糖药是发生低血糖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病程长者应尽量不用或慎用中、长效降糖药。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复杂,应用药物种类繁多,有些非降糖药物和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加强降糖药物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而非专科医生对此因不了解而往往忽视。药物性低血糖又可导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死,甚至昏迷、死亡。因而为防止低血糖,多主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既要控制高血糖,亦要防止低血糖。此外,对有意识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时更应严密监测血糖。(汪耀 王瑞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