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aldosterone)主要作用于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调节电解质和血容量,增加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醛固酮分泌紊乱直接影响血钾、血钠浓度以及血压稳定。低醛固酮血症(hypoaldosteronemia)一般作为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表现之一,见于Addison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慢性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慢性肾上腺感染、出血或转移瘤破坏、外科手术切除等;另一方面,低醛固酮血症可以因为醛固酮分泌不足(肾上腺皮质的其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分泌正常)或者醛固酮的外周作用缺陷引起。选择性低醛固酮综合征(selected hypoaldosteronism syndrome)又名低醛固酮综合征(hypoaldosteronism syndrome)或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selected aldosterone deficiency),是醛固酮选择性分泌不足或醛固酮外周作用缺陷所致的一种临床状态,以高血钾、低血钠、脱水、低血容量、直立性低血压以及尿电解质丢失为主要表现。曾认为本综合征罕见;但有人推测,选择性低醛固酮综合征占“无法解释”的高钾血症的50%。

低醛固酮血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为肾上腺醛固酮生成的原发性障碍(醛固酮生物合酶缺陷症)或(和)醛固酮分泌功能异常(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选择性低醛固酮综合征分为4类:①先天性原发性低醛固酮血症;②获得性原发性低醛固酮血症;③获得性继发性低醛固酮血症(选择性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④假性低醛固酮血症。

先天性原发性低醛固酮血症是皮质酮合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疾病

醛固酮合成的最后两个步骤是皮质酮经18-羟化酶(皮质酮18-甲基氧化酶Ⅰ,CMOⅠ)催化,在碳-18上羟化转变为18-羟皮质酮,后者经18-羟类固醇脱氢酶(皮质酮18-甲基氧化酶Ⅱ,CMOⅡ)催化,18-羟基脱氢转化为醛基,从而转变为醛固酮。皮质酮18-甲基氧化酶的先天缺陷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皮质酮18-甲基氧化酶基因突变所致。CMOⅠ缺陷使皮质酮的转化产物18-羟基皮质酮和醛固酮减少;而CMOⅡ缺陷则血18-羟基皮质酮升高,醛固酮减少。在临床上,先天性醛固酮合酶缺陷症患者表现为低血压、低血钠、高血钾、血浆醛固酮降低和肾素活性增高,给予ACTH刺激后,血皮质醇明显升高,而醛固酮无反应。

肾上腺球状带被毁或RAA被抑制引起获得性原发性低醛固酮血症

肾上腺球状带比内层的网状带、束状带更易受破坏,多种因素可直接影响肾上腺球状带的结构和功能,醛固酮分泌减少,而血浆肾素和AT-2增高。

肾上腺球状带被毁

主要原因有3种,即手术、恶性肿瘤转移或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醛固酮瘤外科手术切除后,可发生暂时性的选择性醛固酮减少症。由于肾上腺球状带长期受抑制,手术切除肿瘤后不能迅速恢复功能而产生醛固酮减少症。全身各处的恶性肿瘤都有可能转移到肾上腺皮质,以乳腺癌和肺癌为最常见,但极少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偶可出现选择性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成年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以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Addison病常见,儿童则以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常见,可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卵巢功能减退、恶性贫血、1型糖尿病、斑秃或选择性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

RAA系统被抑制

RAA系统的功能被长期抑制主要见于低血压状态、长期低钾血症和某些药物(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碳酸氢钠、甘草制剂等)。长期使用肝素可引起低醛固酮血症,肝素可抑制皮质酮转化为醛固酮;在肝素治疗中,部分患者尿钠排泄增多,伴或不伴有明显的高血钾。肝素长期应用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醛固酮生物合成,醛固酮分泌减少,由于血浆肾素活性代偿性增高,绝大多数患者可不出现醛固酮减少。但极少数患者由于RAA受损,代偿机制不足,因而表现为低醛固酮血症综合征。此外,长期低血钾可影响醛固酮的合成和肾上腺球状带的发育,因此在低血钾情况下,更易引起醛固酮缺乏。ACEI能抑制ACE,使血浆肾素增强,表现为低醛固酮-低AT-2-高肾素血症。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接受ACEI后发生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低醛固酮血症。大剂量碳酸氢钠可使细胞外液增加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血醛固酮、肾素均减低,一旦停药,则易出现醛固酮缺乏和低钠血症。另外,长期服用甘草制剂可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一旦停药,亦可出现低醛固酮血症。

严重的躯体疾病发生持续性低血压时,常常并发获得性醛固酮缺乏,一般认为其发生可能是危象状态时肾上腺球状带对血管紧张素反应不敏感和肾小管对盐皮质激素无反应引起的。

继发性醛固酮缺乏症主要见于慢性肾病

慢性疾病致使肾素合成或分泌减少,或肾素和醛固酮的合成均有缺陷。引起肾素和醛固酮合成减少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①肾实质破坏使分泌肾素的颗粒细胞数目减少;②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使肾素释放减少(轻度);③只合成无生物活性的肾素,引起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selective hyporeninemic hypoaldosteronism)。

 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发病机制

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发病机制

非糖尿病慢性肾病

醛固酮减少的原因为肾素缺乏,其临床特点为高钾血症、血浆肾素和醛固酮降低及高氯性酸中毒(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是获得性继发性低醛固酮血症中的特殊类型。本症由Hudson等于1957年首先报告,临床特点为高钾血症,血浆肾素和醛固酮均降低。常由下列疾病引起:

  1. 慢性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最常见)、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囊肿、多发性双侧肾结石、肾淀粉样变性、多发性骨髓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肾脏病变等。
  2.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单一性垂体ACTH缺乏症、Liddle综合征等。
  3. 痛风和假性痛风:因明显抑制RSS系统而引起继发性醛固酮缺乏症。
  4. 其他疾病:如肝硬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自主神经病变、肝硬化、镰状细胞贫血、POEMS综合征、AIDS、铅中毒、血色病等。
  5. 药物:能引起继发性低醛固酮血症的药物很多,如两性霉素、非甾体类抗炎药、肾素分泌抑制剂、前列腺素合酶抑制剂、环孢素(cyclosporin 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ACTH、替可克肽(cosyntropin)、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及环氧化酶抑制剂等。

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减少的原因主要有:①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减少,血容量增加,血压增高,肾素分泌减少。②肾间质性疾病损害肾小球球旁器,分泌肾素的颗粒细胞数目减少,肾素释放减少,继发醛固酮分泌不足。③GH缺乏导致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其原因不明。本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括如下图。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骨骼病变的发病机制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骨骼病变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慢性肾病

是引起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的最常见原因。尸检发现,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球旁器有透明变性。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使肾素释放减少。糖尿病肾病时,肾素原转化为肾素缺陷,引起高肾素原(巨肾素,big renin)血症;肾素原由致密斑产生的中性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激活,而一些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的患者激肽释放酶水平低下。肾实质损害,肾脏合成舒血管的前列腺素(尤其是PGI2)减少,其介导的肾素释放减少。部分患者静脉滴注AT-2后,醛固酮分泌反应迟钝或缺乏,但其前身物质18-羟皮质酮却明显升高,表明同时存在醛固酮合成障碍,其原因可能系长期慢性肾素缺乏使球状带萎缩。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远端肾小管对醛固酮的反应低下。糖尿病肾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也可引起肾素和醛固酮合成减少。

本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50~70岁男性多见。半数患者合并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肾病),当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时,75%伴有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起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如下:①原发病的表现;②由慢性肾脏病引起者多有血压升高,但血压亦可正常(原发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与本综合征的低血压相抵消)或有直立性低血压;③高钾血症,轻者有肌肉疼痛、乏力、手足麻木、心动过缓、心音减低和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者有神志模糊、呼吸困难,严重心脏传导阻滞,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心室颤动和心搏骤停,心电图出现T波高尖、QRS波群增宽、ST段与T波融合和室性心律失常;④高氯性酸中毒,血氯化物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pH降低,呼吸深快。

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均降低,血浆尿素氮和肌酐增高,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血浆PRA、血和尿醛固酮均降低。血钾>5.5mmol/L,血钠正常或偏低,阴离子间隙(AG)正常。选择性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的诊断必须首先证实肾上腺皮质其他类固醇激素的基础分泌和ACTH兴奋性分泌正常,并缺乏皮质醇分泌不足的临床表现。

假性低醛固酮血症醛固酮分泌增多而活性低下

假性低醛固酮血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PHA)又称醛固酮抵抗综合征(aldosterone resistance syndrome)或醛固酮不敏感综合征(aldoster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因其醛固酮分泌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但临床表现酷似低醛固酮血症。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低血钠、高血钾、高氯性酸中毒、脱水、血浆醛固酮增高,靶器官对醛固酮不敏感,用外源性盐皮质激素不能使异常的血清电解质得到纠正。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