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原(PI)
胰岛素由胰岛素原(PI)裂解而来。PI的生物活性不足胰岛素的10%。糖代谢异常时PI逐渐增加,PI/胰岛素比值也发生变化。国外前瞻性研究对IGT者进行5年随访,其中部分个体转变为糖尿病,将这一组个体基线时的PI进行分析发现,凡是由IGT转变为2型糖尿病的个体,其基线PI水平显著高于未转变为糖尿病的IGT个体。这提示PI可以作为早期预测糖尿病发生的一项指标,并适用于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在T2DM个体,空腹PI及PI/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大约是正常个体的2倍,葡萄糖刺激后其比值也较正常者大2~3倍。PI/IRI不成比例地升高能预测高危个体中发展为T2DM的可能性,也是β细胞分泌功能减退的一个指标。
C肽
在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中,通常用C肽值来评估β细胞功能。在上述的大部分试验中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C肽可以代替测定胰岛素,特别对于用胰岛素治疗的DM患者,其值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可依此了解此类人群β细胞功能。
胰淀粉样多肽(IAPP)
IAPP亦称胰淀素,是细胞正常分泌的肽类,是胰岛β细胞胰淀素基因表达终产物,其可能在胰淀粉样沉积中具有生理意义。目前一般认为它是胰岛素的制衡激素,同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异常相关。胰淀素对葡萄糖刺激的分泌反应强于胰岛素,因此胰淀素分泌第一时相消失早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消失,可作为β细胞功能异常早期评定指标,因此可在有关试验中用双位点单克隆抗体联合荧光酶测定IAPP。目前由于技术上的难度,测定β细胞功能正常或异常个体的血浆IAPP水平还未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