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胰岛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体胰腺匮乏和胰岛分离产量较低(一般为50%),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成为新的胰岛细胞替代来源,要使这些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成为临床胰岛移植的真正细胞来源,尚需克服多种实验障碍。首先要建立一种获得与胰岛细胞功能接近的纯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操作规程;其次是移植本身问题的解决,如免疫排斥、肿瘤发生、植入部位及生物安全性等。尽管生物工程干细胞移植仍较遥远,但让胰岛移植的未来露出曙光。深入了解胰腺个体发生机制及干细胞定向分化为β细胞分子调控机制,将加快糖尿病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胚胎胰腺发育诱导因素

胚胎胰腺的发生、发育过程是从由胰腺干细胞组成的胰腺原基逐渐增殖分化为由胰岛细胞、导管细胞及腺泡细胞为主要细胞形态的同源器官的过程。胰腺的发育实际上就是胰腺原始导管上皮的分化发育过程。胚胎发育中胰管始终为间充质包绕,间充质细胞分泌的因子为胰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胰岛细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迄今为止其诱导因素并无统一认识。对胰腺发育过程的增殖、分化、迁移机制的研究发现,胰岛细胞的分化发育与一系列转录因子基因调控和相应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

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1,Pdx-1)胰腺的发育起始于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腹胰和背胰原基的胰管上皮。研究发现胰腺原基表达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蛋白,而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细胞均起自于Pdx-1阳性的祖细胞。Pdx-1表达促进胚胎胰腺组织的发育,目前研究认为Pdx-1是胰腺发育的决定基因,所有胰腺细胞均来源于Pdx-1表达的胰腺祖细胞。随着胰腺发育Pdx-1表达减弱,并局限于β和δ细胞。Pdx-1缺失将导致胰腺无法形成。通过转基因导入Pdx-1能选择性地将肝脏细胞转化为胰腺内分泌前体细胞。

神经原素3

神经原素3(neurogenin3,Ngn3)神经原素3是胰腺发育过程中Pdx-1阳性细胞向内分泌细胞分化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胰岛细胞的前体细胞(progenitor)Ngn3表达阳性,随着胰腺发育其表达减弱。Ngn3通过调控细胞外NOTCH配体表达,激活NOTCH受体,参与胰腺发育。转染Ngn3的胰腺导管细胞能比对照组产生多15倍的胰岛素。

NK同源结构域家族

NK同源结构域家族与胰岛发育有关。Nkx2. 2表达于胚胎早期所有种类内分泌细胞,成年后其表达局限于胰腺的β、α、PP细胞。Nkx2. 2基因敲除小鼠出现胰腺β细胞成熟障碍,血糖明显升高。Nkx6. 1表达于早期胚胎胰腺,到胚胎中晚期其表达局限于胰岛素分泌细胞、散在导管细胞和管周细胞,成年后仅分布于胰岛素分泌细胞。Nkx6. 1功能缺陷导致胰岛β细胞生成障碍。目前研究认为Nkx2. 2、Nkx6. 1是Pdx-1下游的调控基因,保证定向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形成和分泌胰岛素功能。

其他转录因子

目前研究已知的与胰腺发育相关的其他转录因子包括PAX4(paired box gene 4)、PAX6(paired box gene 6)、胰岛素基因增强结合蛋白(islet-1或ISL-1)、胰腺转录因子1a (PTF-1a)(pancreas transcription factor-1a)、BETA2 (βcell e-box transactivation 2)又称神经源分化因子(Neuro D)、MAF家族(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family)的MAFA和MAFB。研究表明PAX4和PAX6特异性表达于胚胎胰腺,调节胰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PAX4基因敲除小鼠胰岛β和δ细胞缺如。PAX6基因敲除小鼠胰岛α细胞缺如。ISL-1突变的小鼠胰岛缺如。PTF-1a表达于胚胎早期胰腺导管、内分泌、外分泌细胞的前体细胞,支持三种细胞的定向分化。BETA2参与激活胰岛素基因,BETA2表达于胚胎早期胰腺上皮细胞,后期局限于胰岛细胞。BETA2缺失小鼠表现胰岛异常和血糖明显升高,多死于出生后3~5天。MAFA是胰岛素表达的关键激活因子,MAFB特异性调节胰高血糖素表达,在胰腺发育阶段与胰岛素共同表达。MAF家族与胰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密切相关。这些转录因子参与调节胰腺发育过程的增殖分化、迁移,深入研究转录因子的表达和相应信号通路对于体外研究胰岛干细胞定向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Shh信号

Hebrok等认为胚胎胰腺发育早期,脊索分泌的因子活化素βB(activinβB)能够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信号分子的表达,而该信号调节胰腺干细胞从原肠上皮分化出来形成胰芽。Shh通路的抑制决定了胚胎原始细胞向胰腺前体细胞分化的方向,是Ngn3基因表达的上游前提条件,而后者的活化是胰腺前体细胞向胰腺外分泌部及胰岛前体细胞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

维A酸信号

2002年Stafford等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研究发现,诱导突变和受体拮抗两种方法阻断维A酸信号系统,胚胎原始细胞向胰岛前体细胞分化障碍,提示维A酸信号系统对早期胚胰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Micallef等研究发现维A酸可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Pdx-1表达阳性,这群细胞分化为前肠内胚层,是胚胰萌发部位。Shi Y等的研究则通过全反式维A酸联合激活素A三步法诱导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这些细胞亦可以使链佐星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降至正常。深入研究维A酸信号通路对于体外研究胰岛干细胞定向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体外诱导剂诱导分化

为确定生长因子在胰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胎鼠胰岛样细胞培养在酸性FGF(αFGF)、干细胞因子(SCF)、IGF-1、GH及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环境中,测定胰岛素及DNA含量,αFGF 及GH可刺激胰岛素释放,而SCF增加胰岛素含量及胰岛DNA含量,NGF及IGF-1无作用。目前,体外用于胰岛干细胞的分化诱导剂有:Acitvin-βA、exendin-4、βFGF、干细胞因子(SC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烟酰胺等。烟酰胺作为诱导剂广泛应用于胰岛β细胞诱导方案中,体外试验也证实了烟酰胺的抗糖尿病作用。烟酰胺可清除自由基,减少β细胞损伤及凋亡,抑制β细胞的MHCⅡ类抗原表达,抑制巨噬细胞渗透及IL1对β细胞损伤,甚至可以降低IL12及TNF-α的表达。维A酸广泛用于神经细胞的体外诱导。最近有证据表明维A酸信号通路对早期内胚层的胰腺分化有促进作用,在体外可促进胰腺前体细胞的生成,研究发现全反式维A酸与激活素A联合可促进细胞表达胰岛素。

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标志

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标志对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有重要意义,通过识别胰岛干细胞表面特异的分子标志,有助于鉴定、分离及纯化胰岛干细胞,同时对于研究胰岛干细胞膜内外信号传导机制、发育机制以及诱导过程有着重要意义。胚胎胰腺发育过程中的转录因子是目前研究使用的主要分子标记物,包括Pdx-1、nestin、Ngn3等多种分子标记物。

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Pdx-1)

Pdx-1又被称为胰岛素促进因子,是胰岛干细胞发育过程中表达的第一个分子标记。对早期胰腺即肠内胚层背侧及腹侧的胰腺萌芽的生长分化起重要作用。胰腺β和δ细胞均来源于Pdx-1表达的胰腺干细胞,胚胎早期胰腺细胞Pdx-1表达阳性,随着胰腺发育其表达减弱,Pdx-1可以被某些生长因子如GLP-1,exendin-4诱导激活进而发挥作用。

神经巢蛋白(nestin)

巢蛋白是一种中间纤维蛋白,在神经发育的研究中被确定为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有报道指出在成年胰岛内存在nestin阳性细胞,其后研究发现nestin阳性细胞广泛存在于胚胎期和成年胰岛、胰导管及中心腺泡内。Zulewski等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从胰腺胰岛分离出nestin阳性细胞可以向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细胞分化,还可以通过对鼠胚胎nestin阳性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进而使其分泌胰岛素。Peters等通过将表达有巢蛋白的胰腺导管未分化上皮样细胞诱导分化成胰岛细胞的一个亚群,证明巢蛋白是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标记物,可能起着促进胰腺内分泌干细胞分化的作用。nestin是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标志物,但不是特异性标志物。

神经原素3(Ngn3)

Ngn3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Song等报道神经原素3在胚胎最早期呈点状分布于背侧胰芽,即胰腺内分泌细胞起始发育的部位,从而认为它是胰岛干细胞标志物之一。Ngn3是胰腺发育过程中Pdx-1阳性细胞向内分泌细胞分化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胰岛细胞的前体细胞Ngn3表达阳性,转染Ngn3的胰腺导管细胞能比对照组产生多15倍的胰岛素。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

在胰腺的发育过程中,其内分泌细胞来自于角蛋白阳性的内胚层上皮细胞,胰腺的内分泌细胞中存在着高水平的角蛋白表达。目前认为CK-19和CK-20可能是胰腺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Gmyr等发现成人CK-19阳性细胞能在体外表达胰岛素促进因子(Pdx-1),表明人胰腺多能前体细胞的存在,也表明CK-19可能为胰腺前体细胞的分子标志之一。对大鼠的研究发现,胰腺起源于胚胎期第10天的原始前肠,能定向分化成内、外分泌细胞的原分化上皮细胞也于此时出现,这些原分化上皮细胞表达CK-20,是成熟导管细胞的一个特异标志。说明CK-20也可作为胰岛干细胞或者始祖细胞的一个分子标志。

kit基因

在胚胎期13天小鼠胰腺上皮以及INS-1阳性细胞中存在着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它在细胞迁移、增殖中发挥作用。C-kit参与胰腺细胞外基质的内分泌细胞迁移过程,表明其在胰岛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kit基因在部分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β细胞亚群的标志物。

有关胰岛干细胞的其他表面分子标志物还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Ⅲb、MSX-2、GLUT2、β-半乳糖苷酶、胰岛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羟化酶、胰腺转录因子1(pancreas transcription factor-1,PTF-1a)等,这些分子标志物与胚胎胰岛发育相关,它们作为胰岛干细胞标志物的认识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标志物的特异性,同时更多的标志物有待于发现。

胰腺干细胞研究

胰腺干细胞来源按发育阶段的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ASC)。

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是来源于囊胚内层细胞团或胚胎生殖嵴分离出来的全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或组织。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首先产生拟胚体(embryoid body),之后再通过不同的培养环境,使之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胚胎干细胞是目前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腺β细胞研究中最为深入的靶细胞。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通过基因调控或条件诱导培养可以将大鼠和人类的ESC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为人们研究糖尿病细胞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2000年Soria等首次报道通过细胞陷阱(celltrapping)基因调控的方法诱导小鼠ES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2001年Lumelsky等基于体外细胞培养用五步法将小鼠的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类似于胰岛的结构,这些细胞在植入12天后发生血管化,其形态类似于胰腺的胰岛,并保持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尽管这些细胞在植入糖尿病小鼠的皮下后没能纠正高血糖水平,但移植后糖尿病小鼠能够维持体重,并较对照糖尿病小鼠生存期延长。2004年Soria研究小组报道应用含Nkx6. 1启动子基因及新霉素耐药性基因质粒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抗生素筛选出Nkx6. 1阳性细胞,通过应用外源因子诱导被转染细胞分化。实验证实20%细胞共表达胰岛素及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经细胞筛选得到较纯的胰岛素阳性细胞群,而这些细胞移植入链佐星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可改善高血糖状态。证实小鼠胚胎干细胞经基因修饰及筛选培养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且移植这些细胞于糖尿病大鼠体内可逆转高血糖状态。Shi等报道了以激活素A联合全反式维A酸为诱导剂的三步法诱导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生成细胞,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可以调节胰岛素释放,这些细胞亦可以使链佐星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降至正常。但近期Soria研究小组发现基因调控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增殖指标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率高达50%,显著高于正常胰岛β细胞0. 2%BrdU标记率,提示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与正常胰岛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不完全相同。

最近有更多证据表明人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2001年,Assady等报道在体外培养和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9,使其分化为具有β细胞特征的细胞,该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并且表达葡萄糖转运体2和葡萄糖激酶基因。2004 年Segev等建立一种从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未成熟胰岛样细胞群方法。培养生成拟胚体后应用胰岛素、转铁蛋白、硒和纤维连接蛋白无血清选择性培养基(ITSF),加入N2、B27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分化,然后去除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在低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添加烟酰胺诱导,悬浮培养形成细胞群,其胰岛素分泌和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单层贴壁生长细胞。该细胞群同时表达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与未成熟胰腺细胞相似。2006年D’Amou模拟体内胰腺发生环境诱导人胚胎干细胞表达内分泌激素,从定型内胚层(definitive endoderm)到肠管内胚层(gut-tube endoderm),再到胰腺内胚层(pancreatic endoderm),最后到胰岛前体细胞。得到的胰岛素表达细胞功能与胎儿β细胞相似,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等,对多种内分泌刺激反应性释放胰岛素C肽。

但是ESC来源胰岛素分泌细胞存在致瘤作用、分泌胰岛素水平低、分化细胞类型不纯、免疫排斥强等问题有待解决。同时由于ES细胞资源具有伦理方面的考虑,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胰岛干细胞的分离。

人增殖性胰岛细胞

近年来用人类来源的增殖性胰岛细胞经基因改造可产生胰岛素分泌细胞株,来自于持续性婴儿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PHHI)患儿的胰岛细胞,体外将所缺陷的基因——SUR-1(Kir6. 2)导入产生一种细胞系,显示在正常范围内的葡萄糖敏感性胰岛素分泌。然而要用于临床尚需全面了解其生物学行为。

胰腺干细胞

理论上,胰腺干细胞可能存在于胎胰或成年胰腺组织(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也可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但成年胰腺组织中是否存在胰腺干细胞仍然存在争议。许多成人胰腺再生实验模型提示成人胰腺内的β细胞在损伤时可能会存在限制性的再生。因此有理由相信,和其他组织一样干细胞/前体细胞也存在于胰腺体内参与胰腺的再生与修复过程。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体干细胞具备分化潜能较弱,更易向特定的组织细胞分化的优点,从而备受瞩目。目前认为存在两种胰腺成体干细胞:一种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包括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表达CK-19 和Pdx-1,该群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内分泌细胞;第二种细胞来自胰岛来源干细胞,研究发现链佐星完全破坏鼠胰岛β细胞后,胰岛又生成胰岛素分泌细胞,证明胰岛来源干细胞的存在。

最近的许多研究支持成年小鼠胰腺组织中存在胰腺干细胞,并且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2001年Zulewski等研究发现成年大鼠和人胰岛和胰管上皮中都存在nestin阳性细胞,其具有干细胞的特性,体外培养可分化为胰腺内分泌细胞、外分泌细胞以及肝细胞。证明人及鼠的胰管上皮及胰岛中存在胰腺干细胞,并且可以在体外向胰岛细胞分化。Ramiya从成年糖尿病前期的NOD小鼠分离胰腺导管干细胞(PDSC),体外持续培养并不断传代3年以上,细胞数增殖近1万倍,可呈现较典型的胰岛样结构,并对高浓度葡萄糖有胰岛素释放应答反应,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RT-PCR显示这些细胞能表达许多胰岛细胞的标志性基因,如胰岛素基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GLUT-2及谷氨酸脱羧酶67等。将分化成熟的胰岛细胞移植NOD小鼠可完全逆转其糖尿病状态。Bonner等在体外分离出入胰腺导管细胞,经培养诱导分化为含导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胰岛样细胞团,在葡萄糖刺激下分泌胰岛素,且胰岛素分泌量随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通过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分析确定这一细胞群包含胰岛各种内分泌细胞。

2004年Melton研究小组报道,成年期小鼠和胰腺切除术后小鼠的胰岛β细胞主要来自原有的β细胞自我复制,而不是多能胰腺干细胞的分化。结果提示体内β细胞保持明显的增殖能力,对成体干细胞的意义产生疑问。该报道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成体胰腺中是否存在胰腺干细胞的激烈争论。2007年该组研究提示成体胰岛所有β细胞增殖能力相同,胰岛β细胞群是均质的,通过已分化的β细胞自我复制维持胰岛数目,进一步怀疑成体干细胞的存在。

近来某些研究显示成人干细胞的功能可塑性可能比预想的大得多,成人干细胞的应用将摆脱困扰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且可进行自体移植。总体来说,扩增及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是获得β细胞替代物的更直接的途径。但所得到的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量还未达到正常成熟胰岛β细胞水平。目前应用胰腺干细胞还需解决胰腺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最佳的分离、扩增及诱导方案等问题。

肝干细胞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肝与腹胰起源于内胚层的同一群细胞,故其分享许多维持表型的转录因子,这些细胞所处的位置及微环境中的生长因子、黏附分子的不同决定了它们最后发育成胰腺还是肝脏。目前已有研究成功地将胎肝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为体外诱导分化出胰岛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转染Pdx-1或Beta2/NeuroD,肝细胞增殖并分化的细胞能表达胰岛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PAX-4,PAX-6,NKx2. 2,NKx6. 1,表达胰岛特异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抑素基因。诱导分化的细胞植入糖尿病免疫缺陷大鼠肾包膜下时可改善高血糖状态延长其生存时间。肝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为糖尿病患者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以肝干细胞为胰岛细胞源同样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诱导微环境、诱导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调节功能、致瘤可能性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产生支持造血细胞生长和增殖的细胞因子,发挥功能性基质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典型的干细胞增殖特点,在特定的条件诱导作用下,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细胞,甚至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潜能,为糖尿病患者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另一个可能的途径。

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及体内诱导为胰岛素表达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证实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分离出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可以纠正糖尿病鼠的高血糖,延长生存时间。李艳华等早期报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阶段诱导分化为nestin阳性细胞,然后再进一步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内分泌激素。2007年该组和Karnieli等先后报道体外研究转染Pdx-1使人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低浓度葡萄糖刺激下可以分泌胰岛素,植入STZ至糖尿病小鼠,可以维持正常血糖。

更新的研究着手于神经干细胞、胎儿脐带血、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胎盘多潜能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定向分化,以寻求更多的细胞来源应用于细胞替代疗法。

目前存在的问题

干细胞是近年来生物学上最具有挑战性也是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目前应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β细胞的可能性研究为糖尿病患者点燃新的希望。深入了解胰腺个体发生机制及干细胞定向分化为β细胞分子调控机制,将加快糖尿病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由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胰腺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虽然在糖尿病小鼠的实验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成体胰腺组织中胰腺干细胞含量少,很难分离和纯化,且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和基因技术导致植入物瘤变的可能性增加等因素都限制了胰腺干细胞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寻找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进一步探索优化的诱导分化条件和构建细胞外基质及诱导出的胰岛素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形态评价指标;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细胞的免疫反应,植入后的胰岛可能会受到攻击等问题。

综上所述,胰岛移植仍是1型糖尿病理想的治疗手段,但目前胰岛主要从尸胰分离而获得,在美国,据器官共享联合网络统计每年不足6000个供体胰腺可以使用,且一个移植受体常需多个供胰分离的胰岛。国际糖尿病联盟(JDF)预计每年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超过3万人,我国的组织器官供体更加匮乏。可见,对于广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依靠成人胰岛来源可谓是杯水车薪。正如加拿大Alberta大学Lakey教授所说:“我们的计划实际上受获得‘胰岛’细胞能力所制约”。临床移植效果虽有较显著提高,但如何长期维持胰岛移植物功能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胰岛或干细胞移植的理念提供了众多诱人的前景,这样胰岛细胞的获得将不再受限,甚至不再需要终身免疫抑制治疗。相信随着胰岛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一步的进展,临床胰岛移植效果必将进一步提高,有望造福于广大1型糖尿病患者。(彭永德 孙海燕 胡远峰)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