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段孩子的同伴交往

由于少年儿童年龄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外界需要的不同,因而,不同年段孩子的同伴交往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孩子的交往,都要把儿童自我概念的习得与水平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

幼儿的同伴交往

幼儿园、儿童游乐园常常是幼儿交往的场所,常有家长或老师陪伴。幼儿同伴交往多以一同玩耍为主要形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使幼儿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在与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展社交行为,如微笑、交流、简单合作等,从而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幼儿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对方的社会行为而学习,从而丰富自身的社会行为。

幼儿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园里,有研究者观察发现学前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更多的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谈,并且能更放松,更自主的投入活动。

不同的孩子由于生活背景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他们也可能玩出各种花样,所以同伴交往可为幼儿提供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这些都非常的有利于幼儿扩展知识,丰富认知,发展意识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伴交往可为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对照,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幼儿能够通过对照更好的认识自己,同时在交往进行观察学习和模仿,对自我意识、行为进行适当调控。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

小学生进入了学龄阶段,主要是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也是成长和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同伴交往与集体活动经验的积累相互补,因而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具有选择性和志趣性的倾向。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好的、经常受老师表扬的或者能力比自己强的同学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二,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儿童期的性别认同。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和接纳。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有助于小学生接受自身性别,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把女同学的文具弄坏,揪女同学的辫子,这表明了他们对女生特有的关注和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中学生的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

由于进入青春期,身心逐渐成熟,因而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独立性在逐渐增强,对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而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同伴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要素和重要途径。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老师及父母的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中学生群体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这种同伴交往,随个体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反之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

从中学生交往的动机来看,其交友主要是满足情感上的需要,同伴在他们交友的选择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学生将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作为交友的首选,并把朋友之间不能坦诚相待看做是最大的悲哀,表现出中学生对真诚的友谊和交往有着热切的需求欲望。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喜欢将自己谈得来的同性伙伴称为“死党”,他们往往是同班同学,有着相同的性别和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整天形影不离。可以说,同伴中的“死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话不谈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伙伴兼“亲信”。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死党”地位的微妙性——既牢不可摧,又脆弱得不堪一击。

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日趋成熟,在独立性增强的同时,同性交往同伴的选择更讲究性格的相近或互补,更会和志趣、爱好、理想、追求相联系,并不期盼同伴关系的炽热,而更加崇尚建立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

中学生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已经不像小学生这么单纯,因而在交往中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傲、自恋心理,害羞封闭、猜疑恐惧心理,自私、嫉妒、逆反心理等。因此,中学生要注意对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高中生的异性同伴交往

异性之间同伴交往的现象贯穿在中学生的整个阶段,与青少年的青春期成长和性成熟相伴随,以初中阶段为初始,高中阶段为高发。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怀春的高潮期,对异性的感情和性的需要趋于强烈,容易与异性发生恋情与性的关系,即使在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也可能由此导致交往中的“性吸引力”,走向早恋,甚至发生性行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向往异性,或者说异性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容易混淆同伴友情和异性爱情之间的关系,导致堕入早恋的情网。因此,对高中生的教育,特别应该指点异性之间健康的交往方式,切实保护友情、远离“早恋”的消极影响。

高中生的青春期和性成熟是一个自然的规律,不能回避,但是,人是有意识的,可以自律,注重理想与目标追求,避免或降低性诱惑;在与异性同学、异性同伴的交往中,把握感情交流的艺术;在性渴望比较强烈的时候,注意移情调节。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