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二尖瓣畸形(congenital malfomation of mitral valve)是指二尖瓣复合体(包括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中的一处或几处出现先天发育异常。人胚第4周中期,房室管背、腹侧壁的心内膜组织局部增生,向腔内突出形成背、腹侧心内膜垫。两个心内膜垫彼此对向生长,最后在中线处融合形成中间间隔,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分别使左、右心房与心室相通。在胚胎第5~8周,围绕左房室孔的心内膜组织形成二尖瓣。二尖瓣的游离缘借腱索附着于前、后乳头肌。凡能引起心内膜垫或左心室原始小梁发育异常的各种因素,均可导致二尖瓣发育畸形。
根据发生部位,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可分为瓣上、瓣环、瓣膜和瓣下(腱索或乳头肌)畸形,如瓣上狭窄环(二尖瓣稍上方的左房壁发育异常,形成一环状隔膜)、瓣环扩大和变形或发育不良(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瓣叶裂隙(多见于前瓣叶,常伴有房室管畸形)、瓣叶发育不全或缺如(多见于后瓣叶)、腱索短缩肥厚、腱索缺如或腱索延长、乳头肌畸形等。
先天性二尖瓣闭锁(congenital mitral atresia)是一种罕见的复杂心脏畸形,发病率为先天性心脏病的0.5%~2%,主要改变为二尖瓣口处发生肌性闭锁或膜性闭锁。二尖瓣闭锁可能是心内膜垫的过度生长及房室管的移位,也可能是房间隔或室间隔的移位或对合不良引起。有人认为,二尖瓣闭锁是由原发隔和心内膜垫融合异常所致。
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又称为心内膜垫缺损、房室管畸形、共同房室通道等,是由心内膜垫或房间隔发育异常所致,主要特点是房室瓣上、下间隔发育不全或缺如,以及房室瓣发育畸形。在发育过程中,如原发隔停止生长,与心内膜垫不相融合,形成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如房室瓣和心内膜垫发育不全,可形成二尖瓣前尖和三尖瓣隔侧尖的分裂。如背、腹侧心内膜垫不相融合,可形成房室通道及房室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种。
病情复杂,除上述畸形外伴有室间隔缺损,使心脏4个腔相互交通,出生后存在左向右的血液分流。血液分流的量取决于缺损程度。如果缺损严重,婴儿期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间隔缺损、异常二尖瓣和室间隔缺损可施行外科手术矫正。
系统医学科普站点:天山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jiepou/fayu/jixing/114.html
英文:cardiac anomaly-cerebral abscess syndrome;
同义名:反常性栓塞综合征。心脏畸形脑脓肿综合征系指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枢神经系
英文:Barlow syndrome;
同义名:收缩中期喀喇音-收缩晚期杂音综合征( systolic With late systolic murmur syndrome)、Reid-Barlow综
英文:CHARGE syndrome;
同义名:CHARGE联合畸形、Pagon综合征。溯源与发展1953年McGovern报道2例后鼻孔闭锁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975
英文:endocardial cushion malformation syndrome;
同义词:房室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永存房室开口综合征、房室共同开口综合征、永
英文: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 with mitral stenosis syndrome;
同义名:肺静脉引流部分异常及二尖瓣狭窄。
发病机制:肺
英文:tricuspid atresia syndrome;
同义名:三尖瓣闭锁。发病机制由于患者的心脏无三尖瓣组织也无三尖瓣口,右心房血液不能流人右心室,
英文:limb deficiency-heart malformation syndrome(MIM 246570)
溯源:1981年由Hecht和Scott首次报道;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未明;
遗传学: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