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Widal syndrome
同义名:阿司匹林三联症、哮喘三联症。

概述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广泛用于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关节炎、抗血栓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阿司匹林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又称阿司匹林过敏性或阿司匹林敏感性,是指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临床特征为支气管痉挛、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鼻炎及休克等。某些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会诱发哮喘剧烈发作,称之为阿司匹林哮喘(AIA)。引起阿司匹林哮喘的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其他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安乃近以及布洛芬等。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药。

溯源与发展

早在18世纪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1911年Clbert首次报道阿司匹林可诱发哮喘样发作,1922年Widal首先注意到鼻息肉伴有哮喘的患者往往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描述了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之间的关系,上述三者后来被称为阿司匹林三联征。1954年发现它可延长出血时间,1971年获知有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作用。近年来作为抗血小板药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根据NHLBI/WHO的工作报告,全球范围内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率为4%-28%。国内外均有因误服该类药物而导致严重哮喘发作,乃至死亡的报告。

发病机制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目前机理不清,早年曾认为与鼻肺反射有关,近则证实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均系呼吸道黏膜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炎性反应。而鼻部疾病在其他类型哮喘较少见,因而较具特征性。

环氧合酶学说认为,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合酶的作用,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化为前列腺素,但其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生成白细胞三烯,其中LTC4,LTD4和LTEd为慢反应物质,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持久收缩。使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前列腺素E的产生减少,前列腺素E减少导致肥大细胞膜的不稳定,释放过多的组织胺和LTB4,引起气道收缩、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和组织水肿。同时加强脂质氧化酶的活力,使花生四烯酸转变为白三烯的量增加,由于白三烯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强度相当于组胺作用强度的6000倍,又是最强的炎症介质,故可引起严重的哮喘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可导致AIA患者尿、鼻分泌物及肺泡灌洗液中白三烯水平一过性增高,而抗白三烯制剂则可显著减轻阿司匹林引起的鼻部及气道症状。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反复发作的内源性哮喘、伴有鼻息肉或副鼻窦炎的成年患者,亦可发生于外源性哮喘和儿童。阿司匹林哮喘大多在服药后数分钟至2h内发生,通常为30min左右。哮喘发作前多数有先兆症状,喷嚏、流涕、胸闷,继之出现以呼气为主的呼吸困难伴哮鸣音,严重患者取强迫体位或呈端坐呼吸,咳嗽、多痰或干咳,严重时出现紫绀。叩诊肺部呈过清音。哮喘发作症状一般很重,常有紫绀,严重病例会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甚至窒息死亡。但有些病例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不出现哮喘,仅表现为鼻部卡他症状,这也是阿司匹林不耐受的表现。

治疗及预防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询问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不耐受史,这对阿司匹林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特别是鼻部检查,大多阿司林哮喘患者有鼻部症状和体征,对有鼻息肉或鼻窦炎的患者一定要询问是否有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再者,对否认有阿司匹林不耐受性的可疑患者可作阿司匹林激发试验。绝大多数阿司匹林哮喘的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都产生交叉过敏反应,应熟悉各种复方解热镇痛制剂的成分,以确定其是否含阿司匹林,避免误用。

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药。哮喘发作轻者给氨茶碱、喘定口服,必要时肌注或静脉给药,或者选用β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常用药物有舒喘灵、博利康尼、美喘清等。重者应及早全身和局部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同时予以氧疗、氨茶碱等治疗,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情控制后激素应及早减量逐渐停用。对不能完全停用的患者,可用气雾剂激素取代口服。目前新型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可以同时缓解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对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阿司匹林哮喘三联症患者,若必须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进行阿司匹林脱敏治疗,同时亦可减轻鼻部及气道症状。鼻息肉术后极易复发是本病的明显特点。为避免手术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应尽量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而且主张采用鼻内镜手术和术前、术后全身及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huode/yao/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