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帮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帮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受助者的角度来看,帮助行为不仅是我们请求得到的东西,也是一种自发而慷慨的行为,即便我们不开口求助,施助者也能意识到我们需要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行为是一方要求另一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缓解压力的一种行为。受助者或许能够独立完成某件事或许不能,但帮助行为的发生意味着这项任务在施助者的帮助下应该更加容易或完全得以解决。因此,帮助行为是一个需要合作、协作及各种利他行为的过程。

根据帮助的场合不同,可分为正式帮助与非正式的帮助。在所有的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帮助行为都随处可见。所谓的“正式帮助”是当我们遇到某些个人、健康和情感问题的时候,需要那种经过正式授权的医疗、法律和精神帮助,我们会寻求医生、律师、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精神病专家等的帮助。与这些来自专业人士的正式帮助行为不同,非正式场合帮助行为是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帮助。此外,根据帮助的效果不同,还可分为有益帮助和无益帮助两种。

如何建立并维护帮助关系是相当矛盾的话题,在帮助关系构建过程中,关键不是求助者的问题或者施助者的专业知识,而是沟通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能让双方搞清楚真正需要做什么。在实施帮助过程中,施助者可以通过更进一步的沟通让求助者认为自己知道重要的事,对面临的情境关心、感兴趣,有助于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并获得至关重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帮助施助者搞清楚下步该怎么做。所以,要使得帮助有效,施助者就要重视对求助者的询问,询问不仅是一个特定的行为,也是一种态度。如何询问取决于实际情景,但不同的询问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施助者必须意识到询问有多种选择。有学者将询问分为四种类型:纯粹性询问、诊断性询问、冲突性询问和过程导向性询问。

纯粹性询问是鼓励求助者充分表露信息,使施助者能够逐步消除未知,增进理解。纯粹性询问主要是通过创造一个让求助者感到安全的氛围,让他们抛开顾虑,说出自己的焦虑、信息和感觉。诊断性询问是为了提供情绪引导、进行因果分析、提供行动方案。冲突性询问是由施助者就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过程导向性询问要关注求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互动。要采用哪个层次的询问,是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整个事件的性质来定。

帮助行为常见,但过程复杂。有时帮助行为也会出错:作为施助者,我们常会感到自己的好意帮助被别人断然拒绝或忽略;作为受助者,我们常会感觉到没有得到真正需要的帮助,我们觉得自己得到错误的帮助,觉得别人过于热心,更糟糕的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意识到自己得到最好的帮助时,我们才发现已经太晚,因此感到愧疚不已。针对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互相帮助中的一些基本原则:①有效帮助源于双方的自愿;②有效帮助源于双方的平等感;③有效帮助源于施助者的正确角色定位;④施助者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利用多方资源解决问题。

①[美]埃德加·沙因著,郭宝玺译.互相帮助.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②[美]埃德加·沙因著,郭宝玺译.互相帮助.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