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合酶缺陷症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皮质酮甲基氧化酶(corticosterone methyloxidase,CMO)现称为醛固酮合酶(aldosterone synthase),Ⅰ型即18-羟化酶缺陷,不能使皮质酮羟化为18-羟皮质酮,造成18-羟皮质酮及醛固酮合成障碍;Ⅱ型缺陷使18-羟皮质酮不能转变为醛固酮,导致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在少数病例中,发现有CYP11B2基因突变,使酶的活性下降或被破坏。一些患者的CYP11B2基因突变在1号外显子(5个核苷酸缺失),导致编码框架的移位和终止密码子提前,因此,产生无功能的CYP11B2(P450c11Aldo);另外一些患者为点突变(R384P)。在CYP11B2中,精氨酸具高度保守性,因此推测其对酶活性的维持非常重要。在Ⅱ型缺陷病例中发现有4种突变类型,在一组伊朗血统的犹太人中,所有患者均系两个点突变的纯合子(3号外显子的R181W和7号外显子的V386A),使18-羟化酶活性降低,并使18-氧化酶活性消失,另1例是在5号外显子有1个氨基酸替换(T318M)和7号外显子的第372密码子有1单个的核苷酸缺失。还有1例是在3号外显子编码173位精氨酸的碱基AGG缺失,1例的突变发生在4号外显子(E255X),有1碱基被置换(G→T),患者为纯合子。有两例在CYP11B2基因的编码区无突变而有CMO-Ⅱ缺乏。新近有人发现,1例患者不仅在4号外显子有点突变(E255X),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而且同时还在5号外显子点突变(Q272X)。
血皮质酮、18-羟皮质酮和醛固酮是醛固酮合酶缺陷症的诊断指标。婴幼儿发病者的病情往往较重,可有严重失水、低钠血症、呕吐及代谢性酸中毒,血浆PRA升高,血和尿醛固酮降低,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难以存活,但高钾血症可以不明显。年长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虽有上述激素水平的变化,但其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减轻。诊断依据是血浆皮质酮增高而18-羟皮质酮和醛固酮减少,血浆18-羟皮质酮与醛固酮比值小于10(Ⅰ型);或血浆18-羟皮质酮增多而醛固酮降低,18-羟皮质酮与醛固酮之比大于100(Ⅱ型)。结合失水、低钠血症和高血钾等盐耗损的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并可利用基因诊断技术检测遗传缺陷,而根据血18-羟皮质酮的高低可对Ⅰ型和Ⅱ型进行鉴别诊断。
盐皮质激素替代是醛固酮合酶缺陷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婴幼儿须用盐皮质激素(9α-氟氢可的松)治疗。大多数成人可无临床症状而不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