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的肿瘤细胞分泌激素、多肽、细胞因子或其他能与正常组织有免疫交叉反应的物质,影响多种组织(内分泌、神经、皮肤、血液、结缔组织等)的功能,出现不同表现的一种临床现象。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肿瘤很多,大部分为恶性肿瘤,如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等。

肿瘤分泌激素性物质引起旁癌内分泌综合征

旁癌内分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endocrine syndromes)主要有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肿瘤所致的Cushing综合征、肿瘤相关性低血糖症和肿瘤所致的骨质软化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不适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VP secretion,SIADH)是由于AVP过量分泌导致体内水分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尿钠与尿渗透压升高的临床综合征。SIADH的起病隐匿,多继发于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炎症、药物应用或外科手术。

多种肿瘤可异源性分泌AVP,以小细胞型肺癌、原发性脑肿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胸腔内非肺部癌肿、皮肤肿瘤、胃肠道癌肿、妇科癌肿、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各种肉瘤相对多见。胸腺神经母细胞瘤、腹膜乳头状癌、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非小细胞型肺癌伴多发性旁癌综合征(multiple paraneoplastic syndrome)也可引起SIADH。

与一般的胃肠疾病、过度利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盐消耗(cerebral salt wasting)、肾病等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不同,SIADH导致的是正常血容量性低钠血症(euvolemic hyponatremia),其特点是体位对生命体征没有影响,缺乏水肿,中心静脉压正常,血尿酸<4mg/dl (×59.485=μmol/L),血尿素氮<10mg/d(×0.357=mmol/L),尿钠>40mmol/L,尿渗透压>100mOsm/kg。使用静脉用生理盐水治疗SIADH时,必须注意0.9%的NaCl的渗透压为308mOsm/kg,如果尿液的渗透压高于此值(SIADH患者常常如此),输入生理盐水将导致自由水(free water)潴留和血清钠的进一步下降。高渗盐水(3%)的渗透压是1026mOsm/kg,故适用于SIADH的治疗。

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

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有4种可能原因:①肿瘤细胞分泌PTHrP(80%,注意见于鳞癌);②骨转移性肿瘤细胞直接产生破骨作用(20%,注意见于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③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维生素D(罕见,注意见于某些淋巴瘤);④肿瘤异位分泌PTH。高钙血症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乏力、疲倦、肾衰和昏迷的因素决定于高钙血症的程度,血钙>14mg/dl(×0.25=mmol/L)者的症状均较严重,其次也与血钙升高的速度相关。怀疑高钙血症时,应测定血清离子钙(正常4.5~5.6mg/dl)、PTH 10~55pg/ ml(×1.0=ng/L)、PTHrP(<2.0pmol/L)。典型病例的特点是血钙和PTHrP升高而PTH降低。不能测定离子钙时,血清总钙需要用血清白蛋白水平校准,校正的血钙(mg/dl)=测得的钙(mg/dl)+[0.8×(4.0-白蛋白(mg/dl)]。高钙血症的治疗见第14章第104节。

肿瘤所致的Cushing综合征

5%~10%的Cushing综合征属于旁癌综合征的表现,其中的50%~60%是由于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癌(如小细胞肺癌和支气管类癌)引起的。肿瘤细胞分泌ACTH或CRH;血清基础皮质醇>29μg/dl(×27.588=nmol/L),尿流离皮质醇>47μg/24h,午夜ACTH>100ng/L。治疗的重点是降低血清皮质醇水平,适合的药物有酮康唑、米托坦、甲吡酮或氨鲁米特,降压药、利尿剂也有助于控制症状,奥曲肽类药物可阻滞ACTH的分泌,依托咪酯(etomidate)与米非司酮(mifepristone)亦可选用。

肿瘤相关性低血糖症

肿瘤相关性低血糖症(tumorassociated hypoglycemia)少见,病因有胰岛素瘤和胰腺外肿瘤(非胰岛细胞肿瘤性低血糖症,non-islet cell tumor hypoglycemia,NICTH)。低血糖症反复或持续发作,血糖常低于20mg/dl(×0.0555=mmol/L)。非胰岛细胞肿瘤分泌IGF-2或胰岛素(罕见)。除了发作性低血糖症外,NICTH的特点是血清胰岛素<1.44~3.60μIU/ml(×6.945=pmol/L),C肽(C-peptide)<3ng/ml(×0.331=nmol/L),IGF-1正常而IGF-2升高,IGF-2与IGF-1之比值>15。相反,胰岛素瘤患者的血清胰岛素和C肽升高而IGF-2与IGF-1之比值正常。肿瘤相关性低血糖症的治疗见第21章第186节。

肿瘤所致的低磷血症/骨质软化症

肿瘤所致的骨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少见。引起骨质软化症/佝偻病的肿瘤大多数属于间质的肿瘤,如硬化血管瘤、血管内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巨细胞瘤、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血管纤维瘤、神经瘤、非骨化纤维瘤、前列腺癌及表皮痣综合征等。其中近半数为血管瘤,尤其是血管外皮细胞瘤所致。且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但亦见于表皮癌、内皮层癌、纤维增生异常症或神经纤维瘤。本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与肿瘤分泌排磷素(FGF23)或1,25-(OH)2D抵抗有关。

旁癌神经综合征影响生活质量

旁癌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s,PNS)见于大约1%的肿瘤患者,以小细胞肺癌、淋巴瘤和骨髓瘤多见。发病基础是肿瘤细胞与神经组织间的免疫交叉反应。机体针对肿瘤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肿瘤性神经抗体,onconeural antibodies),由于抗原的相似性,引起自身神经组织的免疫反应。一般80%的PNS能在肿瘤诊断之前检出,而且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因此应早期实施免疫抑制治疗。

主要症状有认知和个性改变、运动失调、脑神经功能障碍、虚弱、麻木。中枢神经的表现包括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与旁癌性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神经-肌肉接头病变(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和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自主神经病变与亚急性感觉神经病变。但是这些病变并非肿瘤所特有,因此需要与神经系统感染、中毒、代谢障碍等鉴别;另一种可能性是肿瘤转移所致的器质性神经损伤。

PNS的诊断主要根据影像检查、血清标志物、脑电图、神经传导测定、肌电图和脑脊液检查。肿瘤神经抗体(onconeural antibodies)分为3类:①分子结构明确且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肿瘤神经抗体,如神经元突触前膜蛋白(amphiphysin)抗体、CV2(CRMP5)抗体、Hu(ANNA-1)抗体、Ma2抗体、recoverin抗体、Ri(ANNA-2)抗体、Yo(PCA-1)抗体等;②分子结构部分明确的肿瘤神经抗体,如ANNA-3抗体、mGluR1抗体、Tr抗体、Zic4抗体、PCA-2抗体等;③肿瘤和非肿瘤时均可能出现的肿瘤神经抗体,如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VGCC-乙酰胆碱受体抗体、VGKC-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肿瘤神经抗体的阳性率约70%,但假阴性率也很高。

PNS的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节俭剂(corticosteroid-sparing agents),后者包括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抗CD20单抗利妥昔(rituximab)、Ⅳ型免疫球蛋白(Ⅳimmunoglobulin,ⅣIG)等。ⅣIG的作用是:①中和肿瘤神经抗体;②阻滞肿瘤神经抗体的指标作用;③增加调节T淋巴细胞的数目与反应性;④加速肿瘤神经抗体的分解与清除。

旁癌皮肤-风湿病综合征缺乏特异表现

旁癌皮肤与风湿病综合征(paraneoplastic dermatologic and rheumatologic syndromes)症状缺乏特异性。
  1. 黑棘皮病:黑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表现为皮肤增厚和色素沉着,主要分布于腋窝和颈部,可同时累及表浅黏膜。多数患者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引起黑棘皮病的肿瘤很多,主要见于胃肠腺癌。据报道,大约90%的手掌黑棘皮病(tripe palms)强烈提示胃肠腺癌。
  2. 皮肌炎: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的本质为炎症性肌病,多数在发生严重肌无力前,有多发性皮肤损害表现,如紫红色皮疹(多见于上睑)、红斑疹(多见于颈部、背部、胸部和肩部)、丘疹或鳞屑疹(多见于足趾),在这些皮肤损害中,10%~25%与肿瘤相关。肌肉损害除表现有肌无力和肌肉酸痛外,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肌电图有特征性改变,肌肉活检能发现肌萎缩和血管周围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肿瘤相关性皮肌炎的其他依据是肌炎发展迅速,血沉增快,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明显升高而缺乏雷诺现象(Raynaud phenomena)。
  3. 肥大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E2的分泌有关,其特点是骨膜骨赘增生(periostosis)和长骨/指骨等的骨干骨膜下新骨形成(杵状指,digital clubbing)、关节肿胀与疼痛;90%与肿瘤(肺癌)直接相关,另外10%可能是肺纤维化、心内膜炎、Graves 病、炎性肠病等所致。只有极少数属于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厚皮性骨膜病,pachydermoperiostosis)。
  4. 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主要见于非肿瘤性病变,少数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肺部肿瘤、胃肠或泌尿生殖道肿瘤有关,表现为下肢皮肤紫癜,伴有疼痛、瘙痒、发热,血中存在肿瘤相关性抗原,小血管发生免疫复合物沉积,诱发血管炎症。
  5. 副肿瘤性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的皮肤病变严重,预后不佳。发病与肿瘤(主要是B淋巴细胞浸润性疾病)产生的相应抗体有关。
  6. 急性热性嗜中性皮肤病:亦称为Sweet综合征,约20%的患者伴有肿瘤(如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乳腺癌、胃肠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临床表现是突然起病,皮肤疼痛、红斑和发热,面部、躯干和四肢出现疼痛性结节,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旁癌血液系统综合征存在多种类型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肿瘤(淋巴瘤、白血病等)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与肿瘤细胞分泌的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3(IL-3)、IL-5及GMCSF有关。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亦是血液系统肿瘤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FIP1L1、PDGFR-α、PDGFRβ、FGFR等基因重排有关。此外,引起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其他原因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血管结缔组织疾病等。
  2. 粒细胞增多症:大约15%的粒细胞增多症(granulocytosis)是由于肿瘤(肺癌、胃肠肿瘤、脑肿瘤、肾脏和妇科肿瘤等)所致,血液粒细胞总数达(12~30)×109/L,个别达50×109/L。
  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主要见于胸腺瘤,其次为淋巴瘤和白血病,偶尔见于干细胞缺陷症(stem-cell defect,myelodysplasia)、HIV感染、带状疱疹或肝炎患者。
  4. 血小板增多症:与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患者,其血小板计数通常大于400×109/L,其次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或急性失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