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性行为现状及性教育发展的系统评价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余小鸣 郭帅军 孙玉颖

自1994年以来,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ICPD)指出“生殖健康是青少年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到2015年要实现人人普遍享有生殖健康。200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7.5亿的10~24岁年轻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0~24岁的青少年达到3.2亿,占人口总数(12.4亿人)的25.99%。

青少年与一般人群相比,他们有其独特的健康发展需求,并且面临着包括贫穷、不能及时的获得健康信息与服务以及不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与考验。青春期是人生中身体、情感发生快速变化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身体的形态发育、尝试独立、自主的心理增强,以及与同伴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经常会引起青少年发生一些健康危险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趋势的日益凸现,人群结婚年龄的普遍推迟,以及当前各种非主流性文化的传播,青少年性行为和生殖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国际上在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途径上,强调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无疑已被证明是一项最为有效和便捷的策略,即通过提供各种涉及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的信息和教育,改善青少年人群对自身生殖健康的认知和保健意识,同时,还立足于改善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包括各种决策者、社会、家庭对青春期生殖健康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向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提供正规教育,也可以在学校之外的场所,比如家庭、健康中心、工作场所、媒体和娱乐中心传播各种相关的信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校健康教育是向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最佳场所。随着对国际生殖健康理念的认同和接受,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卫生部等就已经在中小学、大学健康教育指南中明确提出了将有关青春期教育、性与生殖健康的内容融合到学校的整体健康教育之中。然而,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学校自身教育模式、师资能力、教学资源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我国向青少年开展相应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依然存在诸多的挑战。

本作者采用循证研究的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的性行为现况、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况及其效果分别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未来有效改善和发展相关对策提供依据。

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及高危性行为的现况分析

青少年的性行为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殖健康。忽视青少年是一个性活跃的人群,忽视青少年性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无助于解决现有在青少年生殖健康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内地15~19岁青少年的年龄别生育率为1.2%。2009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5~19岁年龄组女性的年龄别生育率为6.16‰,20~24岁年龄组女性的年龄别生育率为86.61‰。同样,艾滋病感染状况在青少年人群中也不容忽视。《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底,我国HIV感染者达74万,其中15岁以下HIV/AIDS感染者和病人约为0.9万,占全国估计数(74万)的1.2%。而病例报告青年学生人群的报告数量相对以前有所增加。2010年全国性病监测点性病疫情的分析报告显示指出,性活跃人群仍然是性病的高发人群,也是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通过网络直报报告的梅毒与淋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6.86/ 10万、7.91/10万,其中高发年龄段为20~44岁,分别占全部梅毒、淋病病例的56.87%、73.23%,提示应关注15~29岁青少年的性病防治工作。综上所述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近些年,我国有关青少年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逐渐增多,但多数属于局部地区、院校、机构的研究,缺乏系统、权威的大样本资料支持。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组织开展了“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虽然这次调查对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青少年的一系列危险行为,其中包括性行为给予揭示,但是由于调查对象缺乏农村青少年群体,同时横断面研究无法描述青少年性行为状况以及长期发展趋势。2009年,郑晓瑛等人对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青少年也做了大规模的调查,显示有22.4%的青少年有过性经历,但由于该研究只对是否采用避孕措施及妊娠结局做了简单描述,尚未展开对高危性行为的具体调查,我们仍然无法对青少年高危性行为的总体发生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全面认识我国青少年性行为及高危性行为的现况,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为发展制定明确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基础。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1978—2009年过去30年来国内发表的关于我国内地青少年性行为及高危性行为研究的文献。检索关键词包括:青少年(或学生、青春期)以及性行为(或性经历)。检索式以CBM数据库为例,如以“(学生or青少年or青春期)and(性行为or性经历)”,进行主题词检索。其他数据库的检索参照CBM的检索式。首次检索发现共检出文献3695篇,筛查排除重复文献以及主题不相关文献后,初步识别相关文献717篇。

1.2 概念界定

为避免研究差异,本文中所指的性行为特指性交行为,高危性行为定义为有多个性伴侣、性交时不采用避孕措施、临时性行为、金钱交易性行为、男性同性性行为。为确保研究的同质性,将性交时采用的避孕措施界定为安全套;并且将初次性行为年龄、青少年妊娠(曾怀孕或使他人怀孕)作为评判高危性行为的参考指标之一。另外,因考虑到发表数据的重复利用,本次研究只对中文文献进行搜集整理。

1.3 文献纳入标准

本研究规定纳入标准如下:

1978—2009年,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发表的有关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状况的文章,研究为横断面性质的描述性研究,中文文献;

研究对象为青少年,年龄范围10~24岁,不论在校与否,自愿参加,但人流、婚检、吸毒、性工作者及有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碍者除外;如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如性别、对象类型、研究区域等)不明确者不予采纳;

研究结果是定量的指出青少年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研究结果没有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指标,或高危性行为指标不明确者不予采纳;

另外,重复发表,包括数据重复研究的文献,以及非原创论文均予以剔除。

1.4 资料提取

由两名相关学者共同提取,收集合格文献的相关信息,制定数据库,内容包括文献作者、发表年代、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区域、调查时间、抽样方法及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等相关指标。如发现不一致时及时讨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utton等推荐的广义倒方差模型对纳入的各个研究进行合并分析。各研究之间异质性的大小用I2表示。I2介于0~100%之间,I2越大,则表示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越大,统计学显著性水平α=0.05。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高危性行为的文献纳入情况

图1 高危性行为的文献纳入情况

初步检索、识别相关文献717篇,依照研究规定的纳入标准进一步筛选,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入选文献有75篇。在75篇纳入文献中,最大样本量为22621,最小样本量为129,共涉及样本135077人。依据文献提供数据,计算综合平均年龄为19.21岁。发表时间跨度从1998—2009年,调查时间跨度从1994—2008年。其中56项研究文献对象为大学生;19项研究文献对象为中学生;4项研究文献对象为社区/农村青少年。涉及高危性行为的文献纳入情况,如图1所示。

2.2 性行为Meta分析结果

关于我国内地青少年性行为及高危性行为发生状况的75篇文献,各个研究报告的性行为发生率最高值为65.2%,最低值为1.3%。本研究meta分析得到合并的性行为发生率为12.6%(95%CI:12.3%~12.8%),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大(I2=98.2%,P<0.001)。青少年高危性行为各个指标的发生状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我国内地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的Meta分析结果

我国内地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的Meta分析结果

表2:我国内地青少年高危性行为各项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我国内地青少年高危性行为各项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续表

我国内地青少年高危性行为各项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注:*指性行为发生率的中位数及其四分位数间距;#指meta分析的合并值及其95%CI;&指其分母为发生性行为人数;+指其分母为调查对象中的男性青少年;@指其分母为调查对象总人数

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出现青少年性行为和初次性经历趋向低龄化的问题,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危险行为之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95年、1999年、2005年、2009年对全美9~12年级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的数据显示,分别有53.1%、49.9%、46.8%、46%的中学生发生过性行为。在中国香港,1981年、1986年、1991年、1995年、1999年关于中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2.5%、4.6%、5.2%、3.7%、3.4%。Kaye Wellings等人从全球的视角对性行为做了一篇系统综述,其原始研究发表年份自1996年至2006年,文中通过对可以获得数据的59个国家分析,综合得出性行为的发生存在地域、性别的明显差异,且大多数国家出现了婚前性行为增多的趋势,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内地,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性的观念及其行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青少年。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内地青少年性行为总体发生率为12.6%(95%CI:12.3%~12.8%),并显示出男生高于女生(16.3%versus 8.8%),大学生高于中学生(12.5%versus 7.2%),校外调查对象高于在校大学生(23.3%versus 12.5%),随调查时间递进,青少年性行为发生趋势在11.0%与11.8%范围内波动。与国外研究数据比较,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美国、英国、中非的一些国家等的报告。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当然,影响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发现,校外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在校大学生、中学生,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类似,由此提示学校和学校教育可能作为保护因素,为青少年减少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一个良好适宜的环境。

本次meta综合分析汇总的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9.38岁(±1.94),男生(19.29岁)稍早于女生(19.51岁)。Julianna Deardorff等人在美国旧金山开展的一次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显示,男性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15.3岁(±1.8);女性为15.5岁(±1.6)。另外一项在非洲北部马拉维的调查显示,男、女生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8.8岁、17.5岁。与国外有关研究数据相比,我国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相对延迟。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9篇关于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的文献中,调查对象均为大学生,有关中学生以及社区青少年的首次性行为年龄因原始资料缺乏,因此代表全体青少年人群的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有待进一步探讨分析。本次研究结果仅是提供了部分参考,揭示了目前我国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年龄的发生现况。许多研究表明,首次性行为年龄越早发生,在未来发生多个性伴侣以及感染HIV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所纳入文献中,28篇涉及多个性伴侣,其合计发生率为33.2%,这一数字充分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在传统的性观念、性行为上确实有所改变。与国外一些研究相比,我国青少年多个性伴侣的发生率虽然偏低,但存在的隐患同样不容忽视。在关于安全套使用上,我国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37.2%,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49.5%,与美国高中生2009年的调查数据提供的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61.1%相比,我国青少年安全套使用率低,自我保护意识弱。

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青少年的高危性行为无疑会导致各种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本次汇总的22篇关于青少年妊娠的文献研究显示,有过性行为的青少年中15.1%的调查对象发生过妊娠。青少年妊娠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而且会带来多重不良后果。正如本次meta分析结果发现,10.8%(95%CI:9.7%~12.1%)的青少年经历过人工流产,2.7%(95%CI:2.0%~3.5%)发生过STI感染,由此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因性行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已经显而易见。

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跨越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的青少年性行为、高危性行为的调查文献,通过广义倒方差模型进行汇总,得出了我国青少年性行为以及高危性行为发生的总体基本状况。当然本研究也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Meta分析的原始文献均为观察性研究,资料在收集时难免发生偏倚。然而,以上数据均证实,性行为、高危险性行为已经在我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并已导致不良后果,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应尽早发展完善教育和指导性的干预措施。

中国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况与分析

为青少年提供适时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早已被公认为促进青春期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将生殖健康教育定义为一种“旨在培养青少年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和生育各个方面了解性特征,以及获得对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相关问题能够做出负责决定和行动能力的教育经历”。自20世纪80年,我国政府就已明确提出要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青春期教育。然而,必须承认,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循证思维寻找实证,描述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效果,从而进一步发展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与性行为综合分析同样的文献检索方法,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中国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期刊系统》,依照标准化系统搜索有关生殖健康、性健康、健康教育、预防、干预等主题词/关键词,收集国内发表的关于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此部分规定的文献年代为1980—2010年,共检索文献2315篇,文献追溯9篇。

1.2 文献纳入标准以及资料提取

研究规定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我国内地10~24岁的青少年,除外性工作者、同性恋者、吸毒者等特殊人群;(2)研究内容必须涉及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教育;(3)研究性质为干预性研究,研究发表日期1980—2010年;(4)结果有定量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不符合,如成人研究(>24岁),研究结果没有定量评价指标,以及重复发表等予以剔除。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根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文献460篇,其中涉及生殖健康教育/性教育相关文献66篇,占收集文献数量的14.3%,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394篇(85.7%)。一般而言,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均含有预防艾滋病/性病内容。但鉴于艾滋病/性病的流行态势,目前在我国有关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通常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范畴。为更加明确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的教育效果,本系统研究仅涉及除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以外的生殖健康教育。

分析纳入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66篇文献,研究对象最小样本量102,最大样本量11556;发表年代自1995年至2010年,跨越15年;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4岁之间。其中,设立对照组的研究28篇,自身对照研究38篇。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同伴教育、亲子性教育以及专业医疗机构提供教育等。

根据各个生殖健康干预研究采用的干预形式进行分类,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课程(CU-curriculum):生殖健康选修课、必修课、参与式互动教学、电化教育、集体讲授。

讨论(DI-discussion):集体讨论、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组织讨论会。

讲座(LE-lecture)

宣传教育(ID-information distribution):发放宣传资料、网站宣传、观看影音资料、广播宣传。

亲子交流(PC-parent and children communication)

提供服务与咨询(SC-service and counseling):医院、计划生育部门提供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健康咨询、个别辅导。

培训(TR-training):参与式培训、生活技能培训、技能训练。

同伴教育(PE-peer education)

同时,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指南》推荐的性教育六个主题以及各文献研究提出的具体情况,将66篇纳入文献的干预内容归纳为以下八类: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异性交往、沟通技巧。

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性态度、性价值观教育、责任感教育、性审美观、性与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心理社会适应技能、安全套使用、恋爱与婚姻、自我保护、价值与决定、正确对待艾滋病人。

文化、社会和权利:性法规、环境与优生、发达国家如何开展性教育、性科学、性文化。

人体发育:月经、遗精知识、生命诞生历程、男女性发育、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青春期常见病防治、青春期常识、青春期健康。

性行为:安全性行为、婚前性行为、不安全性行为后果与负责任的性行为。

性和生殖健康: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伦理、避孕知识、性病/艾滋病知识、生殖健康问题与防治、生殖健康服务信息与咨询、性骚扰、常见生殖系统疾病。

未来计划:职业规划。

其他:远离毒品、营养与运动、心理健康。

样本调查地点分布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上海市是报道开展这类教育最多的城市。具体分类情况见表3,表4,表5和图2。

表3:66篇生殖健康研究文献基本特征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1.干预形式:CU-课程;TR-培训;LE-讲座;DI-讨论;ID-宣传教育;PC-亲子交流;SC-提供服务与咨询;PE-同伴教育。2.干预内容:①人际关系;②价值观、态度和技能;③文化、社会和权利;④人体发育;⑤性行为;⑥性和生殖健康;⑦未来计划;⑧其他。3.干预时间:a-半年以内;b-半年至一年;c-一年以上。

纳入文献样本调查地点分布情况

图2 纳入文献样本调查地点分布情况

表4:66篇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文献按调查时间、类型、对象分类情况

66篇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文献按调查时间、类型、对象分类情况

表5:66篇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文献按干预形式、内容和时间的分类情况

66篇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文献按干预形式、内容和时间的分类情况

2.2 设立对照组类型的生殖健康教育评价效果

在28篇设立对照组的生殖健康教育文献中,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21篇/28篇)。开展的形式包括一般课堂教育,与家庭联合开展的亲子教育,同伴教育和网络教育。另外,有7篇是以社区、工作场所以及专业的医疗机构为基础开展生殖健康的教育。各种生殖健康教育评价效果详见表6。

表6:生殖健康教育知、信、行效果评价(28篇文献汇总结果)

生殖健康教育知、信、行效果评价(28篇文献汇总结果)

注:NA指文献中没有报告的指标。

2.3 自身前后对照类型的生殖健康教育评价效果

在38篇设立自身对照的生殖健康教育的文献中,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而且以大学生为主,生殖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的选修课或生殖健康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详见表7。

表7:生殖健康教育知、信、行效果评价(38篇汇总结果)

殖健康教育知、信、行效果评价(38篇汇总结果)

讨论

UNESCO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中采用了循证研究的方法,对全世界发展性教育的国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一定的证据,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报告表明性教育对青少年性行为有积极的效果。近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研究日益增多,显示青少年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不容乐观,由此也提示加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现有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系统评价作为循证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供客观评价和综合某一特定问题研究证据的最佳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30年来国内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现有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艾滋病/性病预防为主题的教育,而涉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研究仅占14.3%(66/460)。绝大多数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通过学校开展,其他的形式还有同伴教育、亲子交流、专业医疗机构参与。表明在我国学校是为现有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同时辅以家庭教育、同伴教育以及专业医疗机构提供教育。

在很多国家,年轻人多是在学校期间有了第一次性经历,这使学校开展相关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变得更为重要。UNESCO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指出,全面的性教育主题应包含:人际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文化、社会和权利;人体发育;性行为;性和生殖健康等六个方面。有效的性教育课程应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参与式教学,至少应包含12节或更多课时。本次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形式多样,除了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以外,其他还有生活技能培训、参与式活动、多媒体教学、发放宣传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双向互动和自主参与式教育理念在我国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此外,已有的大多数生殖健康教育的干预时间超过12学时,然而在教育内容方面仍显相对狭窄,与国际性教育指导意见相比,多数文献报道的教育内容集中在生物医学层面,如性生理、性心理、艾滋病/性病预防、避孕知识等。而在如何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生殖健康相关技能方面较为欠缺。另外,研究还发现,我国现有的教育干预相对缺乏以理论为指导,此次纳入的66篇文献中仅有4篇采纳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或行为理论模型,主要采纳应用的理论模型有:综合生态学理论、阶段变化理论、合理行动理论。

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现有文献采用的评价指标是以生殖健康知识、态度为主,关于行为评价指标偏少。96.3%(52/54)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知识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67.5%(27/40)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相关态度有较大改善,但仅有30.0%(3/10)的文献报告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在教育后有所减少。由此提示,我国现有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对有效改善青少年知识、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与知识、态度的改善相比,行为干预后果不甚理想,这与国外类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Speizer IS等人对41篇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的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有87.2%(34/39)的文献报告生殖健康知识与态度有了明显改善,而初次性行为时间推迟方面仅有38.9%(7/18)的文献报告有所改善。Song EY等人对学校性教育的干预效果也显示,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殖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提高尤为明显。研究同时发现,在有关高危性行为的几个关键指标中,避孕措施的使用(8/9)、意外妊娠的发生(3/5)以及因性健康问题的就医行为(2/2)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一定改善效果。另外,与国外相比,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多为近期效果评价,缺乏长期的干预效果追踪。

本次研究通过系统评价,目的就是综合认识我国目前生殖健康教育的现况和效果,为下一步干预研究的重点明确方向。但是由于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尚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而且各研究间设计差别较大,因此,本次研究无法定量给出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数据,仅能提供初步的定性分析结果。2008年,教育部正式印发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有关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建议未来我国在对青少年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干预研究中,应逐步建立全面完整的针对不同对象的教育框架,进一步发展以理论为导向,探索多种适宜的教育途径,构建不同阶段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科学设计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的短期及长期追踪评价,从而使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meta法综合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性行为现况以及性教育开展情况,由此得到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1.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状况随年代有增加趋势,并呈现出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在校学习等差异。青少年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现况严峻,我国青少年因性行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已显而易见。提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应该作为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个人性与生殖健康负责的认知和行为。

2.在未来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重点应以理论模型为导向,建立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综合框架和教育模式以及必要的保障机制,从而确实有效地促进我国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United Nations.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94.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New York United Nations,2000.

Tapert SF,Aarons GA,Sedlar GR,Brown SA: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and sexual risk-taking behavior.J Adolesc Health 2001,28 (3):181-189.

Bacon JL:Adolescent sexuality and pregnancy.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0,12(5):345-347.

Menezes G,Aquino EM:[Research on abortion in Brazil:gap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public health field].Cad Saude Publica 2009,25Suppl 2:S193-S204.

Creatsas G:Sequelae of premature sexual life.J R Soc Med 1995,88 (7):369-371.

杨克西:未婚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影响因素及结局的研究进展.卫生软科学2008(6):461-463.

张志红:性传播疾病与青少年健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 (5):316-317.

Kotchick BA,Shaffer A,Forehand R,Miller KS:Adolescent sexual risk behavior:a multi-system perspective.Clin Psychol Rev 2001,21 (4):493-519.

Song Y,Ji CY:Sexual intercourse and high-risk sexual behaviours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 urban adolescents in China.J Public Health (Oxf)2010,32(3):312-321.

潘晓红,杨介者,徐云,邹艳,陈钢,陈坤: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8):701-703.

余小鸣,杨溢,杨书祥,潘勇平,籍红,王嘉:中学生性行为的现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2):63-6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Demographic tables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2005-2010.Manila,Philippine WHO Regional Office Pacific,2005 7.

Qian X,Tang S,Garner P: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induced abortion among unmarried women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Bmc Health Serv Res 2004,4(1):1.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北京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7.

郑晓瑛,陈功: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人口与发展2010(3):2-16.

郭树榜:大学生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行为的研究.硕士.山东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09.

吴汉奇,田小兵,潘池梅,张学锋,张灵麟,赖文红: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5):397-399.

何婉婉,陈宇鹏,陈凯佳:广州某高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性态度和性行为状况比较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9(6):455-457.

孙文会,陆秋娟:海口市2004-2006年大学生艾滋病KABP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5):412-413.

刘雪梅,梁立环,李钰,肖和龙,徐志华,丘文清,薛妙钦:惠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及相关行为调查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9 (7):815-817.

张丹,杨永建,张迅,陈凡,郭廓,杜浩,李伟:沈阳市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4):419-420.

吴成银,谢存芝:枣庄市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9).

刘鸿,熊承良:重庆市高校学生性行为及避孕节育状况调查研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2):78-83.

王桂霞:河南省某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研究.硕士.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09.

陈晓,楼超华,涂晓雯,程艳: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的影响.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3):153-157.

郑国林,羊小辉: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1):93-94.

马晓林,黄莹,陈丽君,杨成燕,郭继,郝超:某市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调查的初步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 (8):158-161.

李炜,袁兆康,周小军:南昌市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117-121.

陈世海,杨艳:南宁市部分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6):510-511.

周郁,许文青,李建华:云南省某县农村社区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9(5):369-371.

万同己: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教育需求.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2).

陆秋娟,孙文会:海口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中国热带医学2008(10):1839-1840.

张楚南,覃世龙,徐静东:湖北省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脆弱性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8(12):911-912.

梁振山,何健,杨汴生,钟娅,彭永平:河南省大学生性行为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8(7).

王娟,王家骥,王心旺:广州市中学生性行为现况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8(2).

罗丹,肖水源,邓玉娟,欧金文:某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

周丽,董国营,张玲,袁碧涛:深圳市大学生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3):166-168.

薛芳辉,孙智霞,林素芳,郑纲: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中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及性行为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8(10).

梁筱健,黄祖星,麦灼华,布坤涛,张珊珊:佛山市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四)——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中国校医2008(4):367-371.

张合喜,张国富,梁淑英,顾颜胜,轩志东:河南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及相关认知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3):215-216.

刘志浩,卫平民,王湘苏,黄明豪,李小宁,杨国平:南京市大学生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10).

严燚,孙华,昌华平:517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中国性科学2008(7):25-26.

夏中华,胡洁:523名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08(6):71-72.

李玉玲,张军辉,赵毅,吾买尔江,艾尼,陈凌云,姜林敏:2007年对501名大学生艾滋病认知行为特征调查分析.地方病通报2008(5):35-37.

于立东,李艳玲,刘爱楼:大学生的性态度及其教育策略.生殖与避孕2008(3):183-187.

万同己,李萍,童宝兰: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4):3030-3032.

唐毅红,杨戎,魏莎莉: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及性心理调查分析.西北医学教育2008(6):1133-1135.

吴扬:广州地区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5).

张付志:邯郸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8(1):131-132.

熊翠欢,罗晓林: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3):16-18.

和平英,张河川:云南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孙宝剑:2007年枣庄市某中学部分师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8(12):1103-1104.

潘晓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高危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浙江大学;2007.

祝彩琴,朱兵,孟海滨,章一丰:浙江省绍兴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7(11):763-765.

李锦,蒋丽娟,王文艺,牟瑾,蒋燕:大专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性别差异.现代预防医学2007(8):1529-1531.

陶正辉,盛爱芹,郭旭东:固原市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认知及性行为的调查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7(4):368-369.

冯增强,王红美,李永忠,王朝影,李秀娟:海南省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调查.中国热带医学2007(2):283-285.

赵英,蒋小伟,熊伟,李瑞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6):56-57.

李芳健,王家骥,麦锦城,王心旺,李亮昌,方耀华,卡德尔:广州市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

常慧,刘懿卿,张麓曾,任旭,张晓丹,李妍,侯晓楠:辽宁两所院校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7 (12).

潘毅,卫平民,黄明豪,王湘苏,刘志浩: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12):889-891.

张宇艳,刘瑛,杨咏梅,张惠芳:上海市某区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KAP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2):66-67.

黄鉴,傅利军:绍兴市某高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疾病监测2007(2):107-108.

孙秀梅,王宝兰,于德河,宁召起,刘秀军,刘晓峰: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8).

刘本先,苏居名,王晓倩:潍坊市部分大学生性观念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7(2).

乐学裙:浙江省金华、杭州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1).

孙建萍,王连花:河北省部分大学生性观念及其相关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6(8).

梁少明,江汀:2562名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7).

张建军,李杭建,董永超,朱明军,乔国维,龚庆春,孔繁祥:蚌埠市2004年高中生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133-135.

贺英勤,张海涛:吉林省在校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中国性科学2006(12):3-7.

朱广荣,李敬文:某医学院校低年级本科生性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性科学2006(1):8-9.

王筱金,楼超华,高尔生:职业学校学生避孕行为及相关知识与认知的关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3):184-188.

陈英,丁贤彬,蒋雪飞,郑建琼,谷伟: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4):277-279.

蒋利华,姚珍薇,徐晓阳,王辉,曹毅,徐红兵:医学生性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医学教育探索2006(5):393-394.

马瞧勤,丛黎明,余飞颖,潘晓红,许国章,张丹丹:浙江省某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性行为描述性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5):411-414.

琚腊红,汤后林,袁慧:某医学院学生HIV/AIDS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8):635-636.

周敏,赵更力,张小松,薛玲:农村中学生生殖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9):1025-1027.

刘力,杜银梅: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性行为调查.疾病监测2004(10):385-386.

张建军,李杭建,乔国维,孔繁祥,董永超,朱明军,龚庆春:蚌埠市高中生危险行为现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1):18-20.

黄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感染危险性的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3(3):23-26.

王芳,朱佩国:山东某校中专生恋爱与婚前性行为调查.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6):362-363.

吴世仲,罗琳,蔡卫东,范其福,江素梅,龚笑燕:四川省农村未婚青少年婚前性行为避孕模式.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z1):6.

张立英,沈永华,周连福,由家惠,孔璐,赵进顺,刘云嵘:未婚青少年性行为及避孕服务的可获得性.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604-606.

来小彬,陆虹:北京市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02(3):29-32.

陈钢,顾昉:浙江省580名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信行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1(2):44-45.

余小鸣,籍红,杨书祥,杨溢:中学生青春期生殖健康行为、态度的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0(12):89-90.

陈虹,孙江平,佐月,籍红:天津市部分中学生危险行为的健康需求调查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0(9):38-40.

谭永平,张立英,董兆文,方瑾,高翔:北京地区某大学学生中非婚性行为状况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9):400-402.

李致平:广州市青少年性相关问题调查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05.

李爱兰,王爱珍,徐斌:北京市大学生性态度与性行为的现况分析.性学1998(4):19-24.

余小鸣:关注青春期生殖健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12):561-563.

Eaton DK,Kann L,Kinchen S,Shanklin S,Ross J,Hawkins J,Harris WA,Lowry R,McManus T,Chyen D 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9.MMWR Surveill Summ 2010,59(5):1-142.

Kann L,Warren CW,Harris WA,Collins JL,Williams BI,Ross JG,Kolbe LJ: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1995. MMWR CDC Surveill Summ 1996,45(4):1-84.

Kann L,Kinchen SA,Williams BI,Ross JG,Lowry R,Grunbaum JA,Kolbe LJ: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1999. MMWR CDC Surveill Summ 2000,49(5):1-32.

Eaton DK,Kann L,Kinchen S,Ross J,Hawkins J,Harris WA,Lowry R,McManus T,Chyen D,Shanklin S 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5.MMWR Surveill Summ 2006,55(5):1-108.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Working reports on Youth Sexuality study(out of school youth survey,Form 1-7student survey)-1996.The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Hong Kong SAR,2000.

Lam MP.A study on the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ur of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relating to sex.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1997.

Lee A,Tsang CK:Youth risk behaviour in a Chinese population:a territory-wide youth risk behavioural surveillance in Hong Kong.Public Health 2004,118(2):88-95.

Wellings K,Collumbien M,Slaymaker E,Singh S,Hodges Z,Patel D,Bajos N:Sexual behaviour in context:aglobal perspective.Lancet 2006,368(9548):1706-1728.

Hoy C:Adolescents in China.Health Place 2001,7(4):261-271.

Zhang K,Li D,Li H,Beck EJ:Changing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spread of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AIDS Care 1999,11(5):581-589.

Ma Q,Ono-Kihara M,Cong L,Xu G,Zamani S,Ravari SM,Kihara M:Sexual behavior and awarenes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ransition with implied risk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HIV infec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Bmc Public Health 2006,6:232.

戴梅竞,周达生,王蓓,刘新军,王沁丹:青少年性观念与婚前性行为关系的探讨.中国学校卫生1996(1):17-19.

西太平洋地区青少年生育管理工作讨论会简介.学校卫生.1981.3 (1)52.

高晓玲,王哲蔚,钱海红:上海市中学生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状况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0(2):121-123.

陈贵岭,孙小林,刘拉娣,娄善华:中北大学学生恋爱与性行为调查.中国校医2006(5):485-488.

高素红,余小鸣,宫露霞,王冰,于明,许俐:不同性别务工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9(8).

李艳,林鹏,聂少萍,付笑冰,马文军,刘勇鹰:广东省在校高中及大学生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3).

Kebede D,Alem A,Mitike G,Enquselassie F,Berhane F,Abebe Y,Ayele R,Lemma W,Assefa T,Gebremichael T:Khat and alcohol use and risky sex behaviour among in-school and out-of-school youth in Ethiopia.Bmc Public Health 2005,5:109.

Wang B,Li X,Stanton B,Kamali V,Naar-King S,Shah I,Thomas R:Sexual attitudes,pattern of communication,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unmarried out-of-school youth in China.Bmc Public Health 2007,7:189.

Kirby D:The impact of schools and school programs upon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J Sex Res 2002,39(1):27-33.

轩志东,程丽娟:艾滋病村紧邻村庄初婚青少年多性伴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1):1074-1077.

陈晶琦,易英,王粉燕,马玉霞,籍红,斯颀,张琳:北京某大学新生生殖健康知识现状及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6(3):191-192.

李游,余小鸣:青少年非意愿怀孕的研究现状及预防对策.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4):243-247.

Lou CH,Wang B,Shen Y,Gao ES:Effects of a community-based sex educa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program on contraceptive use of unmarried youths in Shanghai.J Adolesc Health 2004,34(5):433-440.

UNESCO.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 Informed Approach to Effective Sex,Relationships and HIV STI Education.Paris,France UNESCO,2009.

Sutton AJ,Abrams KR,Jones DR,et al.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in medical research.John Wiley &Sons,Ltd.2000,Chichester,England.

Higgins JP,Thompson SG,Deeks JJ,Altman DG: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BMJ 2003,327(7414):557-560.

詹思延.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李立明.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0-195.

杨祖耀:中国血流感染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硕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010.

王萍,尹平.国内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1):33-34.

高尔生,张鹏,朱虔兮.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证据及决策思考[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6):418-42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6):388-390.

吴久玲,王临虹,赵更力,等.性暴力与生殖健康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7).

宋逸,季成叶,星一,等.中国18省市自治区城市高中生性行为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12).

惠爱玲.未婚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19):2700-2701.

世界卫生组织(WHO)学校卫生系列信息(文献八).家庭生活、生殖健康和人口教育 ——健康促进学校的关键因素[Z].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译),2004.

UNESCO.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 Informed Approach to Effective Sex,Relationships and HIV/STI [M].UNESCO,2009.

朱秀红,张燕.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2):757-758.

杜建林,罗雪梅.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8(4):306-308.

孙红霞.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现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12):724-726.

Yan H,Chen W,Wu H,et al.Multiple sex partner behavior in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a multi-campus survey[J].BMC Public Health,2009,9:305.

Speizer I S,Magnani R J,Colvin C E.The effectiveness of adolescent reproductive health interven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 Adolesc Health,2003,33(5):324-348.

Song E Y,Pruitt B E,Mcnamara J,et al.A meta-analysis examining effects of school sexuality education programs on adolescents’sexual knowledge,1960-1997[J].J Sch Health,2000,70(10):413-416.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