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显像剂对肿瘤组织有特殊亲和力,注入体内后绝大部分只被某些肿瘤吸收或参与肿瘤的物质代谢,使肿瘤显像。故可应用于骨肿瘤显像或代谢性骨病与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s)引起骨代谢紊乱,成骨或破骨活跃,骨转换增加,这些都可能使骨骼组织增加对骨显像剂的摄取。当疾病处于稳定阶段,或因治疗有效而得到控制后,骨代谢减弱,骨组织对显像剂的摄取又会下降。因此,骨显像既能协助疾病的诊断,判断代谢性骨病的病情,又能观察药物疗效。全身骨显像常用于评价骨转移、代谢性骨病及血源播散性疾病。
断层骨显像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能改善骨显像的对比度并提高骨显像的定位准确性,适用于颅骨、面骨、脊椎、骶髂关节及膝关节的病变显示。一般在全身骨显像发现可疑病变而不能确定时,再做SPECT,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及放射性分布情况。例如,原发性甲旁亢具有骨显像异常表现的征象主要有弥漫性、对称性骨显像剂摄取增加,多发性骨折,异位钙化及棕色瘤(下图)。甲旁亢患者201TICI、99mTc-MIBI显像显示,骨内棕色瘤浓聚灶与99Tc-MDP所显示的浓聚灶有所不同。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注:男,18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并多发纤维囊性骨炎患者骨显像前位像。示颅盖骨、颌骨、两侧多根肋骨、胸椎、左侧股骨中段及胫骨近段有多发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区,双侧肋骨普遍显影较浓,双肾显影淡
骨显像诊断轻微椎体压缩/嵌顿骨折/不移位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骨折多发生于椎体(下图)、髋部及腕部,肋骨亦不少见,骨显像对轻微的椎体压缩、嵌顿骨折和不移位的肋骨骨折有时较X线平片敏感,表现为骨折局部的线性、卵圆形或梭形放射性浓集(热区)。因此,对平片难以确认的由骨质疏松继发的骨折,骨显像亦是一种有用的方法。骨显像对陈旧与新鲜骨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一般骨折处摄取显像剂的浓度经6~18个月逐渐衰减。正常骨显像可除外近期发生了骨折,较远期的骨折一般病变局部摄取显像剂较淡。这一特征对鉴别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原因非常有用。骨质疏松患者伴急性或慢性背痛时,特别是X线平片示椎体呈楔形变者,如骨显像正常,可排除有近期骨折,应进一步寻找其他的疼痛原因。
骨质疏松新旧压缩骨折
注:男,69岁,骨质疏松致第2、3腰椎体压缩骨折骨显像后位图。示第2、3腰椎体放射性均有浓聚,但第3腰椎体浓聚较第2腰椎体浓聚明显,提示前者为近期骨折,后者发生骨折已有一段时间。
骨显像诊断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24小时显像剂的全身滞留量增加,骨与软组织对比度增高,骨代谢指数异常。但该病棕色瘤较少见,偶可见到异位钙化。因为引起慢性病功能障碍的原因不同,其骨显像的表现亦会有所差异。骨显像能发现X线平片难以确定的假骨折线,帮助对骨质软化症的定性诊断。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注:男,63岁,慢性肾功能不全并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骨显像前位图。示骨显像普遍增浓,双肾未显影。
骨质软化所致的假骨折
注:女,47岁,肾性骨病骨质软化症骨显像骨盆前位图。双侧耻骨支有局限性放射性浓聚,为假骨折线所致。
骨显像诊断Paget骨病
Paget骨病骨显像(下图)的特征如下:
- 大部患者呈多发性,最易侵犯骨盆,其次为股骨、胫骨、颅骨、肩胛骨和肱骨等。少数单发,多累及骨盆骨。
- 病变进展较缓慢,有时多年没有变化。
- 受累及骨骼可有体积增大、变形,但其基本轮廓尚完整。
- 除颅骨可因局限性骨质疏松,只有病变周围有放射性增强、中心区域无明显放射性摄取增多外,其他骨骼的基本病变征象为均匀性放射性摄取增加。
- 某些部位的病变可出现特殊形态的征象,如病变只累及下颌骨可呈“黑胡须征”(black beard sign);病变累及脊椎附件(椎弓根及棘突)呈“米老鼠征”(mickey mouse sign)或“鼠面征”(mouse face sign);骨盆和股骨上段均有病变,呈“短裤征”(short pants sign)。
- 四肢管状骨的病变多从骨端开始向骨干发展,典型者犹如“火焰形”(V形)。
Paget骨病骨显像
注:男,56岁,手术证实的Paget骨病骨显像。示第4腰椎有三个放射性浓聚区,互相重叠,两个在上方,一个在下方,呈“鼠面征”;右侧髂骨、坐骨、耻骨有病变弥漫累及,放射性摄取增高
骨显像诊断早期骨坏死
骨显像可显示X线平片表现尚正常的早期骨缺血坏死,表现为缺血坏死之骨骼区域(如股骨头、跖骨头)全部或部分放射性缺损。
此后,由于骨骼缺血坏死区域发生血管增生和修复,坏死骨端所在之关节形成无菌性炎症,在缺血坏死的放射性缺损区周围可形成放射性增高区,其典型表现为“炸面圈征”(下图)。随着病变发展,由于周围的放射性增高区逐渐明显,在平面静态骨显像中放射性缺损区可能被周围的放射性增高区所掩盖而不能显示病变的真正性质,这时应进行断层骨显像或多时相动态骨显像,可增加发现病变的比率,并有利于将缺血坏死与骨髓水肿鉴别。在断层骨显像上,应用计算机测定病变区域与相对稳定的对照区域摄取显像剂的比率,可定量判断缺血的程度及疾病的进展。正常人股骨头与股骨干比率约为2.5,骨缺血坏死的不同阶段,其比值不一,一般在疾病较早期,比值降低较明显。
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显像
注:男,44岁,左侧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显像前位图。示左股骨头周围部分放射性摄取增浓,中央部位相对较淡,呈“炸面圈征”。
骨显像评价肿瘤预后
骨肿瘤特别是转移瘤可引起代谢性骨病,而有些代谢性骨病又要与骨转移性肿瘤鉴别。骨显像对肿瘤患者的分期、平片无骨质破坏征象的肿瘤患者骨痛的评价、肿瘤患者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故在此简述骨转移瘤的骨显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大部分骨转移瘤的典型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放射性浓聚区,多见于红骨髓分布丰富的脊椎、骨盆和肋骨,少见于颅骨和四肢骨(下图)。一般在X线显示出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前3~6个月,骨显像即可检出异常征象。但特异性不高,往往要结合临床才能定性。如放射性浓聚的“热区”与放射性吸收缺损的“冷区”夹杂存在,则几乎均为转移瘤。“冷区”提示骨转移癌;较多见的情况是放射性缺损区周围有环状放射性摄取增加,提示周围有成骨性修复反应。
肺癌骨转移骨显像
注:女,77岁,肺腺癌广泛骨转移骨显像前位(左图)及后位(右图)。图示胸椎、左侧肋骨、髋骨、右侧肩胛骨及右股骨股子间有多发、浓淡不一的放射性浓聚,左肘关节的浓聚影为注射显像剂外漏所致。
部分骨转移瘤可见到“超级骨显像”(super bone scan)现象。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骨内出现单个“热区”需密切结合X线、CT仔细鉴别,如后者未发现异常或平片正常而CT发现有骨质破坏,则转移瘤的可能性较大,宜2~3个月后复查,复查示病变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转移瘤诊断即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