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返形成的条件

  • 必须存在解剖学或电生理学上一个有效的折返环路,即在结构或功能上至少存在两条传导径路。
  • 该折返环路的两条径路不应期不一致,其中一条径路存在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
  • 另—条径路内出现充分的传导延缓,以利于产生足够长的折返时间,使原来激动过的传导组织和心肌脱离不应期。

折返环路的类型

  • 微折返:该折返环路多发生在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连接处,因浦肯野纤维的“Y”形分叉与心室肌所构成的立体三角形是形成微折返的解剖基础。亦可发生在窦房结、窦房交接区、结间束、心房肌、房室交接区、束支、分支及心室肌等部位。微折返是产生早搏的主要电生理机制。
  • 巨折返:该折返激动所经过的折返环较大,多发生在较大范围的心房、心室内或双束支、希氏束所构成的折返环及房室折返等。

折返部位及名称

  • 在窦房结、窦房交接区内发生微折返:若出现1次或连续2次折返,则形成窦性早搏、窦房交接性早搏或窦性回波;若连续出现≥3次的快速折返,则形成窦房结内、窦房交接区折返性心动过速。
  • 在房内束、心房肌内发生微折返、大折返:若出现1次或连续2次折返,则形成房性早搏;若连续出现≥3次的快速折返,则形成房性心动过速。
  • 若在房内束、心房肌内发生快速规则的环形运动,则形成心房扑动。
  • 若在房内束、心房肌内发生快速散乱的折返,则形成心房颤动。
  • 在房室交接区内发生折返:若出现1次或连续2次折返,则形成房室交接性早搏、各类反复搏动;若连续出现≥3次的快速折返,则形成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或反复性心动过速。
  • 在希氏束、束支、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交接处、心室肌内发生微折返、大折返:若出现1次或连续2次折返,则形成室性早搏;若连续出现≥3次的快速折返,则形成室性心动过速。
  • 若在心室内发生快速规则的环形运动,则形成心室扑动。
  • 若在心室内发生快速散乱的折返,则形成心室颤动。
  • 在房室正道、旁道之间发生折返:若出现1次或连续2次折返,则形成各类的房室反复搏动;若连续出现≥3次的快速折返,则形成顺向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特征

  • 大多数折返系同一折返环路等速折返,所形成早搏的偶联间期相等、波形一致;少数可表现为折返径路内递减性传导出现折返径路内文氏现象或多径路折返形成多形性早搏。
  • 刺激迷走神经可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
  • 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可被适时的早搏或调搏所诱发或终止。
  • 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节律大多匀齐规则。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zhefan/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