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图解能简明而精确地表达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解释某些特殊的心电现象,如隐匿性传导、空隙现象、折返现象、文氏现象、蝉联现象、超常传导及韦金斯基现象等,使其一目了然。借助梯形图解来判断、证实对某一复杂心律失常的分析、诊断是否正确,同时又能启迪和加深对心律失常的理解,是破解心律失常诊断的利器。此外,食道心电图能判明有无P波及P波与QRS波群之间有无关联,亦是破解心律失常诊断的利器。
绘制梯形图解的原则
- 绘制梯形图解之前必须对该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初步的了解,否则,将无从下手。
- 梯形图解由横线、垂直线及斜线绘制而成。在能说明问题的情况下,愈简单愈好,即横线条、符号和缩写字母愈少,愈简洁明了,通常选用三行图、五行图。
- A行内的垂直线代表心房激动,对准P波的起始处,V行内的垂直线代表心室激动,对准QRS波群的起始处。若有S行,则S行内垂直线画在A行垂直线前0.07~0.12s,一般为0.10s,代表窦性激动。
- 各行宽度视需要而定。一般而言,S行、A行、V行及E行的宽度基本一致且较窄,约0.5cm;S-A行、E-V行略宽,约0.6cm;A-V行较宽约0.7cm,若房室交接区存在双层、三层阻滞,则该行可分别宽至1.0、1.2~1.5cm;RP行最宽可达1.2~1.5cm。图中所标时间的单位为cs(1cs=0.O1s)。
- 如遇窦性或异位节律重整现象,必要时在梯形图上另加符号,说明原来及重整后节律周期的长度,如窦性周期用SC、异位周期用EC、并行心律的最大公约数用数字X倍数来表明,以帮助阅读和理解。
绘制梯形图解常用的缩写字母、符号及意义
符号 | 意义 |
---|---|
S | 代表窦房结 |
L | 代表左束支 |
S-A | 代表窦房交接区 |
a | 代表左前分支 |
A | 代表心房 |
p | 代表左后分支 |
A-V | 代表房室交接区 |
E | 代表心房或心室内异位起搏点 |
V | 代表心室 |
E-V | 代表异-室交接区 |
BB | 代表束支 |
RP | 代表心房或心室内折返径路 |
R | 代表右束支 |
FB | 代表房性或室性融合波 |
● | 代表正位或异位起搏点 |
o | 代表正位或异位预期起搏点 |
![]() |
代表激动顺向传导(前向传导)受阻 |
![]() |
代表激动逆向传导受阻 |
![]() |
代表激动顺向隐匿性传导 |
![]() |
代表激动逆向隐匿性传导 |
![]() |
代表两个不同方向的激动相互干扰 |
![]() |
代表房性或室性融合波 |
![]() |
代表心房或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
![]() |
代表激动通过右束支及左束支 |
![]() |
代表激动通过右束支、左束支及左前分支、左后分支 |
![]() |
代表激动顺向传导使传导组织产生的绝对不应期(斜线区)和相对不应期(虚点区) |
![]() |
代表激动逆向传导使传导组织产生的绝对不应期(斜线区)和相对不应期(虚点区) |
![]() |
窦性或房性反复搏动 |
![]() |
房室交接性反复搏动 |
![]() |
室性反复搏动 |
![]() |
垂房室交接区快径路下传、慢径路下传受阻 |
![]() |
重房室交接区慢径路下传、快径路下传受阻 |
![]() |
部分性预激 |
![]() |
完全性预激 |
绘制梯形图解常用的格式
- 反映窦房结和窦房交接区起搏点、传导及折返情况:选用S、S-A、A三行图。
- 反映窦房结(或心房)起搏点、房室交接区传导及折返情况:选用A、A-V、V三行图。
- 反映窦房结起搏点、窦房交接区传导、心房起搏点、房室交接区传导及折返情况:选用S、S-A、A、A-V、V五行图。
- 反映束支传导情况:选用A、A-V、BB、V四行图。
▲ 上、下两行系MVi导联不同时刻记录,定准电压0.5mV。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左柬支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6s),提示发生在右柬支内、房室交接性早搏诱发左束支内韦金斯基现象或揭示3相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反映心室异位起搏点、异一肌交接区传导及折返情况:选用V、E-V、E三行图。
- 反映心室折返径路内传导情况:选用V、RP两行图。
- 反映房室交接区双层阻滞:选用A、A-V、V三行图,其中A-V行宽达1.Ocm,并将其一分为二。
- 反映房室交接区三层阻滞:选用A、A-V、V三行图,其中A-V行宽达1.2cm,并将其一分为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zhenduan/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