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 隐匿性传导:指窦性或异位激动仅部分地穿入到心脏内任一传导组织中,但并未走完全程就发生了传导中断,在体表心电图中不留下任何痕迹,只能通过其所产生的不应期对下一个激动的传导和(或)形成的影响来推测它的存在,故称为隐匿性传导。扼要地说,就是一个激动在心脏传导组织中传播,只能从它对下一个激动的传导和(或)形成的影响通过图解法(梯形图)才能被间接证实的一种传导现象。它并非真正“隐匿”,而是一种“不完全性穿透性激动”。
  • 前向性(顺向性)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导的方向与窦性激动传导方向一致者,称为前向性(顺向性)隐匿性传导。
  • 逆向性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导的方向与窦性激动传导方向相反者,称为逆向性隐匿性传导。
  • 双向性隐匿性传导:一个激动在传导组织中出现前向传导和逆向传导均呈隐匿性传导,称为双向性隐匿性传导。多见于房室交接区隐匿性早搏。
  • 隐匿性折返传导:一个激动在窦房交接区、房室交接区或异一肌交接区内出现先前向、后逆向或先逆向、后前向隐匿性传导,称为隐匿性折返传导。
  • 反复性隐匿性传导:一个激动在窦房交接区、房室交接区或异一肌交接区内出现连续发生的隐匿性折返传导,称为反复性隐匿性传导。

发生机制与部位

发生机制:隐匿性传导的发生与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内的递减性传导及不应期不均一性有关。当激动到达传导组织的某一部位时,适逢该区正处于绝对不应期转向相对不应期的临界期,此时最容易发生隐匿性传导。因处于临界期的传导组织虽然能发生除极,但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减慢,振幅降低,并在传导过程中这种0相上升速度与振幅一再降低,导致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直至中断。

发生部位:隐匿性传导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组织的任何部位,如窦房交接区、心房、房室交接区、希氏束、束支、分支、心室肌、房室旁道、异-肌交接区及早搏的折返径路内,但以房室交接区内隐匿性传导最为常见。隐匿性传导可存在于前向传导过程中,也可存在于逆向传导过程中,偶可在双向传导过程中同时出现。

基本表现

由于激动未能全部通过传导组织某一部位的“全程”,所以在体表心电图上显示不出它的直接表现。但在传导过程中产生新的不应期或超常期,对下一个激动的传导和(或)激动的形成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可出现各种复杂的心电图改变,其基本表现有3种类型:

  • 对随后激动传导的影响:延缓、阻滞(中断)、隐匿(反复性隐匿性传导)、促进(超常传导、韦金斯基现象中的易化作用)或折返(显性折返、隐匿性折返)。
  • 对随后激动形成的影响:使主导起搏点或次级起搏点提早除极,出现节律重整现象,偶尔可使起搏点提早发放冲动。
  • 对随后激动传导及激动形成的双重影Ⅱ向:上述两种表现兼有之。

临床意义

隐匿性传导既可以发生于正常心脏,也可以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中,既可以是传导组织功能性变化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传导组织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反映。其性质既可以是生理性的,对人体有益,如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可以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心室,以减轻心脏负担,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对人体有害,如房室交接区发生连续的隐匿性传导引起阵发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下级起搏点被连续重整,导致较长时间的心室停搏,引发阿-斯综合征。隐匿性传导还可导致心室率突然减慢或突然加速,使心搏出量降低,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此外,隐匿性传导是使心律失常复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心电图的正确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隐匿性传导使各种心律失常变得更加复杂,如原本规律的自律性被打乱(即出现节律重整现象)、轻度的阻滞突然变成严重的阻滞、产生与不应期规律不相符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持续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超常传导、不典型的文氏现象及出现间歇性并行心律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ynxcd/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