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的室性逸搏及其心律

基本概念:心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轻度增高时(频率41~100次/min),出现1~2个搏动,称为加速的室性逸搏;若连续出现≥3个搏动,则称为加速的窒性逸搏心律。若心室内有两个异位起搏点自律性轻度增高,则称为双源性加速的室性逸搏和(或)心律。

发生机制:心室内异位起搏点频率超过窦性、心房及房室交接性起搏点的频率,或频率虽然未超过窦性、心房及房室交接性起搏点的频率,但由于存在高度~三度房窒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发生在希氏束远端)或心房颤动在房窒交接区内发生隐匿性传导引起较长的RR间期。

心电图特征

  • 略提早出现宽大畸形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
  • 渭联间期0.60~1.5s,可相等或不一致,其长短代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的高低。
  • 可见室性融合波。
  • 若单个、成对出现,则两异位搏动之间无倍数关系。
  • 若宽大畸形ORS-T波群形态不一致,则表明心室内有多个起搏点,属多源性。
  • 若连续出现时,频率41~100次/min,可有起步现象。若心电图上始终未见窦性P波,仅出现单一的QRS-T波群,则称为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若宽大畸形QRS波频率与窦性P波频率接近,两者竞争地控制心室,则称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率60~100次/min),此时可出现干扰性房窒分离、窦性夺获及室性融合波。心肺复苏后患者m现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心电图)

临床意义:加速的室性逸搏及其心律,表明窒性起搏点自律性增高,见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心肌再灌注损伤、心脏手术后等。

自律性室性早搏及其心动过速

基本概念:心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中度增高时(频率>100次/min),出现1~2个搏动,称为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若连续出现≥3个搏动,称为短阵性窒性心动过速;若持续时间较长,则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若有两个起搏点自律性中度增高,则称为双源性窒性早搏或双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自律性窒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 室性早搏QRS波形一致,偶联间其日不等且较短(<0.60~0. 80s),有时偶联间其日特短的室性早搏可伴有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两异位搏动之间无倍数关系,可与并行心律型早搏相鉴别。自律性增高型室性早搏伴室性融合波(R5)及心室内差异性传导(R7)(心电图)
  • 若室性早搏有两种QRS波形,偶联间期长短不一,则为双源性窒性早搏。
  • 若窒性早搏有多种QRS波形,偶联间期长短不一,则为多源性窒性早搏。
  • 自律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 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s。
    • 频率>100次/min,多在150次/min左右,可有起步现象。
    • 多呈短阵性反复发作,历时数秒钟,由3~10个窒性QRS波群组成,多自行发作,自行终止。
    • 心动过速常由室性早搏诱发,两者形态多一致。
    • 可有窦性夺获、室性融合波出现。
    • 常出现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MV1导联,定准电压0.5mV,显示自律性增高型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电图)

临床意义: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过量及低钾血症等患者。

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 基本概念:心室内异位起搏点≥3个,其自律性中度增高(频率>100次/min),连续出现≥3个搏动,称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 心电图特征:

    • 心动过速由多源性窒性早搏组成,QRS波形态≥3种(不合室性融合波)
    • R'-R'间期长短不一,频率>100次/min。
  • 临床意义: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洋地黄过量、低钾血症等患者。

混合性室性异位心律

在一阵室性异位心律中,既有室性早搏,也有加速的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出现,其R'R'间期明显不等,长R'R’间期与短R'R'间期无倍数关系,称为混合性窒性异位心律,系心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强度高低改变所致,心电图可诊断为室性早搏、加速的窒性逸搏及室性逸搏组成的短阵性室性异位心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zlzg/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