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的来源和结构

  1. 首页
  2. 血液病学
  3.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
  4. 浆细胞及浆细胞病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的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经增殖、分化、成熟的过程,最终发展为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能力的终末细胞——浆细胞。浆细胞的生物功能是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这是机体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浆细胞是多克隆性,合成并分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以满足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的要求。在病理情况下,病变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形成大量单克隆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及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导致各种浆细胞病的发生。

浆细胞来源

B淋巴细胞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其发展为浆细胞须经激活、增殖、成熟过程。B淋巴细胞的激活与其膜抗原有关。B淋巴细胞膜抗原CD20、CD21的抗体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和C3d的受体,CD21抗原抗体反应需依赖T细胞的参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是识别相应抗原并与之结合的特异受体。能够激活B淋巴细胞的抗原分为两类:一类抗原为高分子量多聚体,可不依赖T细胞而直接激活B淋巴细胞;另一类抗原如商陆分裂素、葡萄球菌蛋白A则需要T淋巴细胞协助方能激活B淋巴细胞。协助方式可为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直接接触,或为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协助激活B淋巴细胞。

有关的淋巴因子包括B细胞生长因子Ⅰ(BCGFⅠ,即IL-4)、B细胞生长因子Ⅱ(BCGFⅡ,即IL- 5)、B细胞分化因子Ⅰ(BCDFⅠ)、B细胞分化因子Ⅱ(BCDFⅡ)、白介素1(IL- 1)、白介素2(IL- 2)、干扰素γ(IFN-γ)。BCGFⅠ和BCGFⅡ协助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激活并诱导B细胞增殖。IL- 1作为BCGF的协助因子帮助激活B细胞并使之发生有丝分裂。IL- 2能促使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殖的B细胞在BCGFⅠ和BCGFⅡ的作用下走向分化、成熟。IFN-γ可能与B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经过上述系列过程,被抗原激活的B细胞最终变为具有合成和分泌针对该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能力的浆细胞。

在B细胞走向成熟浆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其表面抗原、受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面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Fc受体、CD19、CD20、CD21、Ⅰa-抗原、C3受体均丢失,而表达CD38、CD138、CD30。目前临床上通常应用检测CD38、CD138来鉴定浆细胞。

浆细胞结构

成熟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9~20μm,平均14. 4μm。核圆,明显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凝聚成块,呈车轮状排列。胞质丰富,因含核糖核酸蛋白而在瑞氏染色后呈深浅不一的蓝色,可有空泡或少数嗜天青颗粒,近核处有一明显的半圆形空白区,系高尔基复合体所在处。原浆细胞呈椭圆形,胞体较大,直径15~25μm,核圆常偏于一侧,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1~2个清晰可见,胞质呈灰蓝色,无颗粒,近核处有一半圆形浅染区。幼浆细胞系原浆细胞与成熟浆细胞之间的中间型细胞,也呈椭圆形,直径12~16μm,核圆并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开始凝聚并呈车轮状排列,可残存核仁,胞质增多呈灰蓝色,近核处半圆形浅染区,可有空泡或含少数紫红色颗粒。在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时,原浆细胞和幼浆细胞增多。

在相差显微镜下,浆细胞边缘不光滑,胞质可含空泡,核偏位,染色质块状明显,核仁见于幼浆及原浆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经丫啶橙染色后,浆细胞胞质呈细泡沫状,呈红橙色荧光,核偏位,发明亮黄绿色荧光。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浆细胞表面可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大量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多呈平行或同心圆状排列,网内常充满中等电子密度物质,有时内质网呈膨大状。高尔基体发育良好,在其附近有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外有界膜包围,颗粒内或含有酸性磷酸酶,或含免疫球蛋白。胞质中线粒体较多,体积较大,呈卵圆形,基质电子密度较高,在线粒体周围常有粗面内质网包围。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交替排列,使染色质呈车轮状凝集,显著核仁见于幼浆及原浆细胞。

在组织化学反应特点上,浆细胞对苏丹黑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均呈阴性反应,而对β-葡萄糖醛酸酶和线粒体酶标记染色呈阳性反应。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