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Ⅻ(FⅫ)激肽释放酶原(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与FⅫ一样均被认为是凝血途径中的接触因子。凝血机制内源途径或接触途径始于FⅫ与负电荷表面的作用,形成FⅫa,FⅫa激活FⅪ成FⅪa,因此,这些因子的缺乏,均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
遗传性因子Ⅻ缺乏症
1955年Ratnoff首先报道此病。由于第1个病例名叫Hageman,本病又名Hageman Trait,FⅫ又称为Hageman因子。
FⅫ是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80 000,由596个氨基酸组成,由肝脏合成。FⅫ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5q33),基因长11. 913kb,含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FⅫ在精氨酸353-缬氨酸354肽键处裂解形成aFⅫa,两者均有相同的生物活性。FⅫ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酶三联体由组氨酸393、天门冬氨酸442和丝氨酸544残基组成。除激活FⅪ外,也激活纤溶系统和补体系统。
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现已有数百例报道。少数患者父母有血缘关系。患者一般无出血症状,手术中或手术后的异常出血也无报道。大部分病例因PTT延长而得到诊断。少数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首例患者Hageman就死于肺栓塞。血栓形成可能是由于FⅫ缺乏纤溶活性降低有关。
实验室检查除内源途径凝血筛选试验异常外,FⅫ降低是诊断此病的主要依据。杂合子FⅫ:C 15%~80%,纯合子FⅫ:C常可小于1%。
本病不需要替代治疗,即使进行手术也不必治疗。有血栓形成的病例则应做相应的治疗。
遗传性激肽释放酶原缺乏症
激肽释放酶原(PK)缺乏症首次报道于1965年,由于首先在Fletcher家族中发现此病,PK又称Fletcher因子。PK也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85 000 和88 000两种形式,在肝脏合成。参与内源凝血途径、纤溶系统激活、激肽生成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性或病理性过程。PK激活成激肽释放酶,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PK在凝血中的作用主要是生成激肽释放酶,从而激活FⅫ加快接触激活的速度。目前认为PK和FⅫ一样并不是生理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凝血因子,其缺乏不引起出血症状。本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但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些病例双亲有血缘关系。本病无出血倾向,常因PTT延长而得到诊断。杂合子PK在40%~70%,纯合子可小于1%,一般在1%~10%。PK活性测定需用无PK的血浆进行。本病PTT延长,若加入高岭土温育10分钟后,可明显缩短,这种现象在FⅫ缺乏症和HMWK缺乏症中不会出现。本病不需要治疗。
遗传性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症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缺乏症1974年才有报道,也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已报道约35例。HMWK又名Fitzgerald因子。HMWK分子量210 000,由626个氨基酸组成,由肝脏合成。在血浆中与FⅪ和PK形成复合物。在凝血过程中,它作为辅因子参与接触相激活,促进FⅫ的接触和裂解,加速FⅪ激活,其本身无蛋白酶活性,HMWK也不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凝血因子,本病无出血倾向,也有血栓形成的报道。患者常因PTT延长而得到诊断。HMWK活性测定是诊断本病的依据,需要无HMWK的血浆作为基质血浆,也可测定缓激肽诊断本病。本病HMWK血浆水平平均为正常人的10%~45%。由于本病无出血症状,一般也不需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