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Ⅴ、Ⅷ等(下图)出生时其浓度即与成人相似,但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性只有成人的20%~50%,而接触因子Ⅺ、Ⅻ等开始只有成人的50%,生后很快即上升至成人的80%。Andrew等报道由于上述凝血因子活性的差异,新生儿凝血酶的产生能力仅为成人的20%。Chan等报道早产婴儿产生凝血酶的速度要比足月儿及成年人快,可能与脐带血中抗凝血酶及自然抑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水平生理性较低有关。由于新生儿纤维蛋白原中磷、糖类等成分含量较高,使其更容易形成凝块;并且存在凝血酶时间轻度延长,添加钙剂后能够纠正的特点。与成人vWF相比,胎儿vWF的成分中含有较多的高分子量多聚体。
各年龄段凝血蛋白的合成和分布;α2M:α2巨球蛋白;AT:抗凝血酶;HCⅡ:肝素辅因子;PAI- 1:纤溶酶原激动剂抑制物-1。出处:Hoffman血液病学,2005年版,第126章
二、凝集抑制物方面
血浆中调控蛋白的水平较低也许能够解释患病新生儿出、凝血疾病的发生。由于合成减少,使得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的水平较低。蛋白S以游离(活性)和与C4b结合两种方式存在,新生儿体内C4b水平较低,使活性蛋白S相对增加,而且α2-巨球蛋白水平较高也限制了蛋白C途径的上调。
三、纤溶方面
纤溶系统通过纤溶酶原的作用,促进凝块溶解而控制凝块的大小。纤溶活性在新生儿期是减低的,在新生儿血浆中浓度较低,并且胎儿中含有较多的甘露糖和唾液酸,使其与纤溶酶原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下降,纤溶酶原被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而产生纤溶酶,继而酶解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而且新生儿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与成人的水平相仿,可以抑制凝块的溶解。
四、血小板方面
血小板在胎儿孕20周时已能被检测到,新生儿的血小板数量与成人相似。由于细胞内钙离子转运能力较低,使新生儿血小板对去甲肾上腺素、ADP和胶原诱导的凝聚反应下降,但新生儿出生时却很少发生瘀点、瘀斑,推测可能存在其他的生理性调节因素以弥补血小板内在的凝集功能的不足。在新生儿期血小板相关性出血更多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而不是血小板功能不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继发于出生时窒息、感染、酸中毒、DIC等,另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也是新生儿出血的一个少见原因。
五、血管方面
儿童及新生儿发生血栓的几率明显低于成人,可能血管因素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动物实验中幼小兔子与成年兔相比,其血管壁中糖胺多糖、硫酸乙酰肝素的含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