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防治视网膜病变,一般要求T1DM者发病5年或者在青春期需要首次检查,以后每1~2年检查1次;T2DM者在确诊时需首次检查,以后每1~2年检查1次;糖尿病妇女在妊娠前需作全面的眼科检查,受孕早期再行检查,以后每3个月随访检查1次,产后3~6个月内重复1次。上述情况如伴有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因素,随访间隔时间需缩短。如果发现有视网膜病变,则按视网膜病变的要求进行眼科检查。

一般眼科检查确立视网膜病诊断

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结合眼科检查的结果。眼科的一般检查包括视力检查、扩瞳后裂隙灯下三面镜或前置镜检查、直接或间接检眼镜检查等。糖尿病做眼底检查扩瞳前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青光眼病史及症状,必要时先测眼压,再扩瞳查眼底,否则有诱发青光眼的危险。视网膜病变筛查对象:①成年和青少年T1DM发病后5年者;②T2DM初诊后;③糖尿病妇女准备妊娠前、妊娠期间和分娩后。

特殊眼科检查确定早期新生血管/无灌注区/黄斑病变

临床上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态地观察视网膜微循环和血管病变,阳性体征发现率较检眼镜检查高。推荐将眼底照相术作为糖尿病眼病的筛查手段,诊断T2DM后应该尽快进行眼底检查。推荐每年进行眼科检查1次,或至少2~3年进行1次。高质量的眼底照相术可发现更多的临床DR患者。2010年版的ADA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眼底照相作为糖尿病患者眼底的筛查工具,但是它不能代替综合性的眼科检查。

正常眼底荧光造影图

图1:正常眼底荧光造影图

眼底荧光造影;注:无灌注区

图2:眼底荧光造影;注:无灌注区

眼底荧光造影;注:微血管瘤、出血和硬性渗出

图3:眼底荧光造影;注:微血管瘤、出血和硬性渗出

眼底荧光造影;注:荧光渗漏、部分区域荧光遮蔽及无灌注区

图4:眼底荧光造影;注:荧光渗漏、部分区域荧光遮蔽及无灌注区

眼底荧光造影;注:微血管瘤、无灌注区及可疑新生血管芽

图5:眼底荧光造影;注:微血管瘤、无灌注区及可疑新生血管芽

荧光造影图;注: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部分无灌注区及荧光遮蔽

图6:荧光造影图;注: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部分无灌注区及荧光遮蔽

  1. 眼底荧光造影:正常人眼底荧光造影见图1。早期病例可见荧光素不能灌注的毛细血管闭锁区(图2),该闭锁区多位于后板部。在中等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患者,毛细血管闭锁范围较广泛,在其边缘或附近,毛细血管呈普遍扩张,有的呈环形或发针样纡曲,有荧光素渗漏,常可见硬性渗出物、微血管瘤或新生血管(图3~图6)。造影所见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远比检眼镜下所见的数目多。早期多在动脉侧,有的直接见于动脉上。进行荧光造影时应注意:少数患者可对荧光素过敏,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另外,对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屈光介质混浊者慎用。
  2. 激光扫描检眼镜:无须扩瞳,虽在检测棉絮状斑和细小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时不够理想,但不会遗漏活动性新生血管形成和所有需要治疗的病变。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对糖尿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发现在临床视网膜病变出现前,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已有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系统灌注降低和静脉淤滞。
  4. 多焦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能客观、准确、定位、定量、精确、敏感和快速地测定后部视网膜23°范围内的视功能,对于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以P1波反应密度最敏感,而且能检测病程的进展,判断疗效和预后,异常检出率最高。视网膜病变时MERG的P1和N1波反应密度呈下降趋势,潜伏期呈延长趋势,并且与病程呈极显著相关,N1波反应密度到晚期才出现异常。
  5. 视网膜电生理图:DR时,视网膜振荡电位(OPs)总和振幅和各子振幅均逐渐降低,OPs及其子振幅与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前期和早期病变的功能学形态,对追踪病情、观察疗效及评价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6. 光相干性体层摄影:近年发展起来的光相干性体层摄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诊断具有较多优越性,尤其可测量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与高血压视网膜病鉴别

视网膜病并非糖尿病所特有,可见于许多疾病,但临床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主要应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鉴别。

糖尿病视网膜病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的鉴别

糖尿病视网膜病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的鉴别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