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灶周围显性和隐性折返(含并行灶周围折返径路内文氏现象及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基础:保护性阻滞区从内到外细胞受损程度由重至轻,膜电位水平由小至大,故窦性激动传人过程呈衰减性传导,终止于保护性阻滞区的不同深度而呈隐匿性传导,所产生的不应期不一致可引发并行灶周围折返。此外,保护性阻滞区内还可存在单向阻滞,亦促使并行灶周围折返的形成。

显性折返和隐性折返概念:并行灶发放的激动在传出过程中,部分激动可在并行灶周围组织产生折返。该折返激动既可再次兴奋并行灶使其节律重整或因并行灶尚处于前一激动的不应期而未被再次兴奋,也可传出保护性阻滞区使心房或心窒除极而呈显性折返;若该折返激动未传出保护性阻滞区,仅使并行灶节律重整,则为隐性折返。

心电图特征

  • 异位搏动的偶联间期不等。
  • 有多个成对早搏,其R'R'间期一般恒定,为显性折返周期。
  • 长R'R’间期不是成对早搏R'R'间期的倍数,而是所测得并行灶基本周期的倍数和余数,其余数为成对早搏R'R'间期的倍数。室性并行灶周围呈显性或隐性折返四联律(心电图)
  • 若同时存在并行灶周围折返径路内文氏现象,则其显性折返搏动的R'R'间期由长一短或由短一长,直至异位搏动消失,且能重复出现。
  • 若存在并行灶周围折返性心动过速,则连续出现≥3次异位搏动,其折返心搏的R'-R'间期基本恒定。

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R5、R8、R12)、频发并行性室性早搏及加速的室性逸搏(系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外出高度阻滞所致)、并行灶周围连续显性折返引起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R5、R8、R12)、频发并行性室性早搏及加速的室性逸搏(系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外出高度阻滞所致)、并行灶周围连续显性折返引起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bxxl/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