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丹麦学者首次报道了人感染猪链球菌导致脑膜炎的病例,以后陆续有病例报道,全球合计有200多例,本病临床少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皮肤表现为大片淤斑,与脑膜炎球菌感染相似。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为猪链球菌,属链球菌R、F等血清群,可引起猪发病,也可导致人发病,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多为R群猪链球菌Ⅱ型感染,个别为猪链球菌Ⅰ型感染。人感染Ⅱ型猪链球菌通常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及败血症,严重的病例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导致多脏器衰竭及死亡。

猪链球菌Ⅱ型不同血清群对不同的动物宿主有不同的致病性,毒力可能与夹膜多糖、猪链球菌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细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 factor,EF)等多种毒力因子有关,猪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我国江苏兽医研究所最近的调查表明,正常猪群中猪链球菌Ⅱ型的带菌率很高,平均为42.6%,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表明75%的健康猪携带有猪链球菌,3%的健康猪血液培养阳性。

本病在全球范围内散发发病,早期主要在北欧和南亚一些养殖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发生,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西班牙、日本、泰国以及中国等国家先后有过报道。

人感染猪链球菌大多与直接接触病猪及病猪肉有关,因此猪链球菌感染多发生在屠宰人员、养殖场工人、生肉加工和销售人员中,也有盗猎野猪者发病的报道。致病菌经破损皮肤等侵入人体,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病,但尚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因此,国外有学者认为人感染猪链球菌是人类的动物源性职业病。文献报道显示,人类感染猪链球菌多为亚临床感染,发生临床病例非常少见。Robertson ID等建立了测定猪链球菌Ⅱ型抗体的ELISA方法,在新西兰对兽医学生、农夫、肉品监督员和养猪者进行检测,发现猪链球菌Ⅱ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9%、10%和21%,抗体的产生不仅说明隐性感染的发生,而且说明与猪或猪肉制品的职业接触有关。

症状表现

人感染猪链球菌后,根据细菌侵入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眩晕等全身症状,潜伏期4小时~3天,临床上主要分为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2型。

败血症型:常发生链球菌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表现为起病急,多为突起高热,肢体末端部位出现淤点、淤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衰竭等,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

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脑膜刺激症阳性等,本型的临床表现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但可发生侵犯脑神经而出现感音性耳聋以及运动功能失调,并发吸入性肺炎,继发性大脑缺氧等并发症。

另外,猪链球菌感染产生的菌血症或败血症,还可导致细菌侵入人体的关节、眼睛和心脏等,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眼内炎和心内膜炎等。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液、脑脊液、皮损处细菌培养鉴定有猪链球菌生长;血清学检查可确定感染猪链球菌的血清型,但只能提供回顾性诊断的依据,PCR检查可检测到猪链球菌的DNA。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DIC和急性肾衰竭时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猪链球菌Ⅱ型感染的病死率高达12%~26%,以败血症型病死率最高,可达75%~80%,多数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是猪链球菌Ⅱ型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抗生素的及时应用可使病死率下降。

组织病理

皮肤淤点及淤斑处真皮血管内有纤维蛋白及血小板所组成的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发生损伤,甚至坏死,大量红细胞外渗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区。此外,在真皮内可见有严重的血管炎,有很多中性粒细胞及核尘,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四周的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内外,革兰染色可见大量阳性球菌。

诊断及鉴别

根据接触病猪或病猪肉史,表现为败血症或脑膜炎,皮肤出现淤斑,细菌培养出猪链球菌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相鉴别,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治疗

  1. 控制猪链球菌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控制生猪疫情。兽医部门要建立、健全生猪疫情报告制度,对病、死猪进行调查和病原分离与鉴定。实行生猪集中屠宰制度,统一检疫,严禁屠宰病、死猪;同时加强上市猪肉的检疫与管理,禁售病、死猪肉。
  2. 加强屠夫、生肉销售人员的个人防护,经常接触猪和猪肉的人工作中应带保护性手套,同时使皮肤受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强宣传教育,医护人员要熟悉本病的特点。
  3.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注意血压、神志等变化及对症处理。
  4. 一经发现感染应早期、足量使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可首选青霉素,每次320万~480万U,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疗程10~14天。也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2.0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头孢噻肟2.0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对有病原培养报告的患者,可根据药敏报告结果调整治疗。
  5. 并发症的处理 包括抗休克、纠正酸中毒、脑膜炎的处理、呼吸支持治疗、DIC的处理、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