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许多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在引起炎症或感染的过程中,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由此产生的贫血称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这种贫血临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后迅速发生,常以急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主;另一类是在慢性感染或炎症时逐渐发生,表现为慢性病贫血。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的发病机制可分以下三种:失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失血:胃肠道感染合并出血常见于钩虫病、志贺痢疾杆菌所致细菌性痢疾、伤寒、幽门螺旋杆菌等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出血。细菌感染引起膀胱炎常有血尿。肺内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产生肺空洞引起咯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许多感染性疾病可对骨髓造血祖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针对红系,即产生贫血,如累及髓系或巨核系,可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红细胞破坏增多: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原虫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性疾病时,由于机体产生干扰素-α(interferon-α, INF-α)、 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细胞因子可使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使红细胞在脾、肝脏破坏过多,可产生血管外溶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