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缺乏症的诊断依赖于膳食史、体检、生化检查和治疗试验。
膳食摄入和生活方式是维生素营养评价的基本依据
首先要了解膳食摄入情况,最精确的方法是称重法膳食调查,即对每餐食物烹调前后和剩余量都进行称重,然后折合每天实际摄取的各种食物重量,查食物成分表,算出每天热能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取量。这种方法多用于集体调查,对于个体患者,通常由有经验的营养师及临床医师通过询问病史可大致获得每天食物摄取量及计算各种营养素的摄取情况,将其所获数据与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进行比较,即可初步判断该患者某维生素的摄入水平。但膳食维生素摄入水平有时不能完全反映体内维生素营养状态,因为体内维生素营养状态不仅受膳食维生素摄入量的影响,而且受食物烹调方法、胃肠道对维生素的吸收能力、维生素在体内的代谢、丢失等因素的影响,故膳食维生素水平只能作为判断维生素是否缺乏的参考。
维生素缺乏症常用生化检查指标
注:ALP:碱性磷酸酶;TPP:焦磷酸硫胺素;ECR-AC: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
诊断营养性疾病时,如同一群体在同一时期内发现相同的病例提示可能有相当数量临床前期患者。代谢性疾病常与种族、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诊断一个病例可进而发现另一些病例。
疑难病例用维生素治疗试验证实诊断
对临床症状难以确定而又无条件做生化检查的可疑病例,可采用维生素治疗试验。给患者补充某种治疗剂量的维生素,观察其临床症状有无好转。若经治疗后,症状缓解并消失,可诊断某维生素缺乏症。随着临床生化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试验将不再作为诊断手段而被逐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