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韦尔病(Weil's disease)、胫前热(fort bragg fever),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的多种菌株感染所致的系统性疾病。

病因:Weil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的血清型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Icterohae morrhagiae);而胫前热由血清型秋季热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autumanalis)引起。犬和鼠是最常见的动物传染源。人接触了感染动物的尿液或组织,或间接地接触了污染的土壤和污染的水;钩端螺旋体通过擦伤或受损的皮肤、胃肠道或上呼吸道进入人体而致病。

症状表现

Weil病(黄疸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2~14天(平均10天),突发寒战,继之出现高热,皮肤黄染,轻者呈柠檬色,重者呈深橙色。皮肤黏膜出现淤斑及紫癜。并有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氮质血症。5%~10%的患者可因肾衰竭、循环衰竭或出血而死亡。白细胞总数增多至(15~30)×109/L和脑脊液中常有淋巴细胞增多。

胫前热(无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伴有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性红斑,通常皮损在腔部最明显,为对称分布、疏散或融合、边缘不清的略隆起的红斑,直径2~5cm。高热、结膜红肿、恶心、呕吐和头痛为败血症第一阶段的特征性表现。此阶段持续3~7天,随后1~3天体温正常。在第二阶段,IgM抗体产生,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再次发热和明显的脑部症状,结膜充血与肿胀、眼痛和畏光。此时,皮损开始出现。4~7天后皮损自发性缓解。实验室检查:疾病早期可从血液涂片内找到钩端螺旋体。起病4~7天后,可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培养出钩端螺旋体。在晚期只能从尿液中查及钩端螺旋体。在发病6~12天后,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可达97.6%,在感染第3天起即可阳性,并能持续1~4年之久。

组织病理:皮损红斑处组织病理学上仅表现为水肿和血管周围非特异性浸润。

诊断、预防与治疗

诊断:居住在流行地区内,临床表现为三大症状(发热、酸痛和全身乏力)和三大体征(眼红、腿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结合实验室检查从血液、脑脊液和在晚期从尿液内找到或培养出钩端螺旋体,抗钩螺旋体抗体滴度升高即可诊断此病。

预防:首先要灭鼠。保护水源,防止被鼠尿、家畜排泄物污染。在流行区,到田间劳动时需加强个人防护,扎裤腿、涂防护膏,以免钩端螺旋体进入皮肤。若发觉已被感染,即刻注射足量的青霉素进行预防。

治疗:青霉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皆有效。一般以青霉素为主,特别在起病4天内使用效果较好。常用剤量40万U,肌内注射,每天2次或8小时1次;或120万U,每天1次,共7天。严重患者可采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抗血清治疗对黄疸出血型有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