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属棘皮动物门(Phylum echinodermate),约有700多种,生活在海下岩石的裂缝中,是海洋中较常见的水生动物,它的体表生长着长短不一的棘刺,如同小刺猬。海胆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寒带海域多见,我国南方海域有30多种,北方海域也有3~4种,其中一部分能伤害人体。渔民、潜水员、赶海者经常遭受海胆的伤害。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海胆刺伤

海胆呈圆形或橢圆形,通常包藏在骨质的贝壳内,表面有许多可活动的棘刺。棘刺是真皮结缔组织钙化后形成的柱状突起,和体内的毒腺相通,在遇到人后可将棘刺刺入人的皮肤注入毒液引起剧痛或炎症反应。其毒液中含有毒蛋白,有的海胆体内的毒液为神经毒,刺伤皮肤后可引起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其棘刺甚脆弱,易折断,当刺入皮肤后其尖部常残留皮内,历时数月以后,局部可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在一些敏感患者,可诱发肉瘤样肉芽肿。也可由于表皮碎片植入伤口深处引起皮样包涵体(inclusion dermoid)。

症状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海胆的种类、刺伤的部位、时间、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敏感状态。

(一)皮炎 刺伤后迅即引起局部剧痛、灼热感、常伴有出血。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继而刺伤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偶有水疱,历时1~2周后逐渐消退。

(二)肉芽肿性结节 刺伤2~12个月后于局部出现迟发性反应,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节性损害,单发或多发,一般以手部多见。结节表面呈疣状,圆形,直径为2~8mm,质硬,初为淡红色或带青色,继而可变黄褐色,有时顶端呈火山口状,表面可有一定角化,无疼痛感,但偶有压痛。这种肉芽肿样结节可能是海胆刺伤皮肤后,甚脆易断的棘刺尖端残留在皮肤内,数月后形成异物肉芽肿,若刺入关节可引起难治性滑膜炎。

(三)浸润性斑块 这种损害可和肉芽肿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在刺伤皮肤后数月内,局部出现弥漫性暗红色浸润斑块,多发生于手指,可导致手指出现梭状畸形,并有局限性骨破坏及邻近指关节滑膜炎的症状,使手指活动受限,症状通常经久不愈,少数可自然吸收。

(四)中毒症状 由于海胆体内的毒液或神经毒素注入人体,除引起局部皮肤损伤外,有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恶心、无力、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面瘫、甚至出现全身瘫痪而死亡,有时可因剧痛而昏迷。

组织病理:结节性肉芽肿损害表现为皮下组织有组织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的异物肉芽肿结构,周围有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异物巨细胞。在肉芽肿内有时可见到双折光的异物碎片,为海胆棘刺尖部断入皮内所致。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下海作业时应加强个人防护,戴上手套,勿用手直接接触海水内的动物。

(二)治疗 被刺后用手轻轻摘除残刺并仔细检查皮内有无残留的棘刺,必要时用手术方法取出,但用钇铝石榴石激光烧灼更有效。棘刺去除后外用消炎、止痒、止痛药,并局部消毒防止继发感染。也可立即将患处浸于45℃的热水中,浸泡30~90分钟,或直至疼痛缓解。X线可显示棘刺的钙化碎片,可在X线透视引导下手术取刺,尤其是手和足部。手和足的深刺伤应施清创术,并加用抗生素。若出现中毒症状要及时进行抢救,迅速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有结节性肉芽肿损害者可用曲安奈德或泼尼松龙等局部皮损内注射,每周1~2次,也可应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月1次,结节可逐渐消退,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