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丙酮酸激酶(PK)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EP)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变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PK天然同工酶分为L型(肝型)和M型(肌型),基因位点分别定位在染色体1q21和15q22,在组织特异性基因启动子作用下L基因产物为组织同工酶PKR和PKL,而M基因产物经选择性剪切生成组织同工酶PKM1和PKM2。PKR存在于红细胞;PKL主要分布在肝脏;PKM1分布于骨骼肌、脑;PKM2分布于白细胞、血小板、胎儿组织、肺、脾、肾、脂肪组织以及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中PKR为四个L亚基(L′2 L2 ,网织红细胞中为L′4 )构成的四聚体,亚基相对分子质量6.3×104 ,由574个氨基酸构成,编码基因有12个外显子,cDNA全长1629个核苷酸碱基。测定PK活性是诊断红细胞PK缺陷症的确诊试验。若临床上高度怀疑为PK缺陷症,而PK活性正常时,应进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测定,以确定有无PK活性降低。另外,红细胞PK缺陷时,白细胞PK并不缺陷,且其活性为红细胞的300倍,故要尽量减少白细胞所含PK对测定红细胞PK活性的影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