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丙酮酸激酶(PK)为糖酵解途径中最常见的缺陷酶,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将红细胞PK缺陷症列为发病率居第二位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病。PK缺陷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有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来说,只有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才会出现溶血表现。杂合子患者尽管红细胞中有葡萄糖中间产物改变,则无溶血表现。大部分PK缺陷症患者为复合杂合子,真正的纯合子很少。红细胞PK缺陷症患者的实验室特征表现为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多在2.5%~15.0%;外周血涂片可见大红细胞、皱缩红细胞,偶有棘形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慢性溶血者以血管外溶血表现为主,包括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增高等;红细胞渗透脆性多为正常,部分患者24小时孵育脆性增加;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不能纠正,加腺苷三磷酸(ATP)可以纠正,但目前多不主张采用该试验作为红细胞酶病的实验诊断依据。PK活性降低。可见糖酵解通路中间代谢产物如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等的增加。目前认为,2,3-DPG/ATP比值升高,对诊断PK缺陷有较大意义,特别是对于2,3-DPG增高不明显的病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