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性唇炎是常年过度日晒引起的一种唇部炎症反应。同病异名有日光性唇炎(solar cheilitis)、夏季唇炎(summer cheilitis)、光化性剥脱性唇炎(actinic exfoliative cheilitis)。

唇炎系对光线过敏所致的唇部的一种湿疹性改变,每因光线照射而诱发或加重。1923年Ayres首先报道。本病多见于农民、渔民及户外工作者,以男性为主,统计显示女性仅占发病率的2.5%。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与日光照射有密切关系,症状轻重与日光照射时间长短成正比,主要发生于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多见于内服或外用含有光感性物质再经日光照射致敏而发病。有的可于血中、尿中或粪便中查出卟啉类物质。本病也有家族性发生病例。

临床症状

光线性损害常仅仅累及下唇,表现为鳞屑、皲裂和肿胀;也可出现黏膜白斑,甚至演变成鳞状细胞癌。

患处出现疼痛性糜烂。除非已发生癌变,真正的溃疡很少见。这种类型的唇炎可由慢性日光照射引起,遗传性多形性日光疹与慢性光线性唇炎相似,但它没有恶变倾向。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经过分为两型:

急性光线性唇炎(acute actinic cheilitis):此型较少见,发作前有强烈日光照射史,呈急性经过,以下唇为主。临床表现为唇部急性肿胀、充血,继而糜烂,表面盖以黄棕色血痂,痂下有分泌物聚集。继发感染后有脓性分泌物,并形成浅表溃疡。轻者仅于进食或说话时有不适感,重者灼热和刺痛,妨碍进食和说话。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反复不愈的急性患者可过渡成慢性光线性唇炎。

慢性光线性唇炎(chronic actinic cheilitis):又称Ayres型,系不知不觉发病,或由急性患者过渡而成。一般无全身症状。早期以脱屑为主,厚薄不等,鳞屑易撕去,不留溃疡面,也无分泌物。鳞屑脱落后不久又形成新的鳞屑,如此迁延日久,致使唇部组织增厚、变硬,失去正常弹性,口唇表面出现褶皱和皲裂(图3-29-1)。自觉口唇干燥、发紧。长期不愈的患者,下唇黏膜失去正常红色,呈半透明象牙色,表面有光泽。进一步发展时表面粗糖,角化过度,并出现数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浸润性乳白色斑块,组织学上若表皮细胞有异型性改变,则应考虑为光线性白斑病(actinic leuko-plakia),或光线性唇炎的白斑病型,最终可发展成疣状结节。有人认为,唇黏膜的白斑病是各种不同因子(吸烟、感染、物理因素等)长期作用于口唇黏膜引起的一种癌前期病变,部分黏膜白斑病可进一步发展成鳞状上皮细胞癌。

光线性唇炎症状:以下唇为主,日晒后唇肿胀、糜烂,有脱屑、增厚及皲裂

以下唇为主,日晒后唇肿胀、糜烂,有脱屑、增厚及皲裂

诊断及鉴别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结缔组织嗜碱性变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还有少数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真皮血管明显扩张。白斑损害的病理除上述改变外,棘细胞增生更为明显,并可见到细胞异型性和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需与唇部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鉴别。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为局限性病变,境界清楚,边缘浸润,中央萎缩有鳞屑附着,毛细血管扩张。皮疹除见于唇部外,鼻背、颊部、耳廓也常见到典型皮疹而可以区别。扁平苔藓以颊黏膜为主,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可相互融合成斑块。有寻常型天疱疮误诊为光线性唇炎的。

治疗

在多数情况下,单纯避免日晒就能防止进一步的损害,使用防晒唇膏也有好处。局部应用奎宁软膏或糖皮质类激素软膏或霜剂。内服氯喹、复合维生素B、对氨苯甲酸片(PABA)或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等。对任何可疑的持久性肥厚区域,都应进行活检;为避免瘢痕,采用片切除术更可取,术后可用电烙术等进行止血修复。

冷冻外科治疗可能有效,特别适用于局限性损害。对于演变为黏膜白斑的严重病例,局部使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可以治愈。对严重病例可用CO2激光治疗,效果很好。一旦这种治疗失败,可能需要做下唇唇红缘切除术。切除病变的唇黏膜并将侧唇黏膜转移皮瓣,也是有效的,但自从出现了激光治疗之后,该疗法已较少使用。使用氨基酮戊酸(5-aninolevulinic acid)的光动力学疗法也已显示出很有希望。

一项65例光线性唇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调查显示,户外职业者发病比例高,调查还显示有高比例的鳞癌发生率。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