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症系一种细菌感染所发生的慢性肉芽肿样反应,其分泌物含有似放线菌样的硫磺颗粒。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多由化脓性葡萄球菌所引起,有的病人可培养出假单胞菌,甚至可分离出此两种细菌。儿童患者皆有囊肿性纤维化,其发病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如有人报道本症可伴发于中性粒细胞缺陷及艾滋病患者,但其确切性质未明。

症状表现

本症多见于儿童,很似放线菌病,分原发性皮肤型及肺型两型。

原发性皮肤型:在皮肤上或皮下组织发生单个或多个脓肿,破溃后形成多个瘘道,由瘘道中流出浆液性液体,其中含有硫磺颗粒(图3-2-23),经几个月后,逐渐痊愈,留有萎缩性瘢痕,全身情况良好。

葡萄状菌病,左手掌至第三、四指根部多发性脓肿,形成多个瘘道,大部分结痂,皮下触及结节,质地较硬

葡萄状菌病,左手掌至第三、四指根部多发性脓肿,形成多个瘘道,大部分结痂,皮下触及结节,质地较硬

肺型:亦可波及皮肤而发生不规则肿块及多发性瘘道。曾有报道一例16岁男孩,患严重性复发性疖病后发展为肝及肺的葡萄状菌病。

诊疗

组织病理:颗粒中含有球菌团块,其周围组织反应不明显,主要为组织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异物巨细胞。

诊断及鉴别:临床上见有不典型的放线菌病表现,经细菌学检查证实即可诊断。需与放线菌病鉴别。

治疗:抗生素有效,对慢性顽固性病例需进行外科手术切除。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