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起病可急性暴发或缓慢发作,临床以发热、肝脾大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伴有皮疹。

病因及发病机制

布鲁菌是一种革兰阴性需氧球杆菌,在牛、羊、猪中广泛传播,可引起母畜流产。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试验可分为羊型、牛型和猪型,其中羊型对人类有高度致病性,猪型和牛型次之。近有报道犬布鲁菌与宠物主人和兽医的感染有关。人与病畜、带菌的牲畜直接接触,或食用被病畜污染的牛奶及乳制品,或食用未经煮熟的病畜肉类均可被传染致病。本病见于世界各地,我国有25个省市区有布鲁菌感染的人、畜存在或流行,多见于内蒙古、西北、东北等牧区,也散发于城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

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病原菌,细菌从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经过血循环,常定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内,主要在肝、脾、骨髓、淋巴结内繁殖,形成肉芽肿性组织反应。

症状表现

全身性布鲁菌病,潜伏期5~30天或更长。病人有头痛、背痛、全身不适及间歇性发热,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发生。约有50%病人有淋巴结肿大,25%的病人有肝大,皮肤损害发生大约占10%,无特异性。皮疹表现为麻疹样、猩红热样或玫瑰疹,少见有丘疹、水疱和出血性皮疹,报道有下肢多形红斑样结节。慢性者可有骨、胆囊或其他器官的感染。病程不定,通常持续3~4个月,复发者较常见。

接触性布鲁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皮炎,多见于兽医及常与感染动物接触者。患者对布鲁菌抗原产生高敏感性,在接触病畜分泌物后短时间内接触部位发生瘙痒、红斑、风团,继而在48小时内出现毛囊性丘疹,部分变成水疱或脓疱,经10~14天皮损消退,留下小的瘢痕。在远离接触部位处可有多形红斑样发疹,擦伤处若感染了布鲁菌可发生无痛性溃疡。

诊断鉴别

本病的全身症状及皮肤表现均无特异性,难与其他疾病鉴别。根据患者在流行地区,有与牛、羊、猪的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应怀疑本病,进一步作实验室检查寻找依据,方可确诊。血清特异性凝集素试验滴度超过1:100为可疑,超过1:300可以确诊。血培养和骨髓培养分离布鲁菌,有时也可得到阳性结果。

本病应注意与多种发热待查的疾病如伤寒、疟疾、风湿热、结核病、乙型肝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骨关节病鉴别,必要时进行其他的实验室检查。

治疗

布鲁菌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人兽共患疾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强预防接种和病畜及畜产品管理。患病的动物必须予以隔离宰杀,污染地区要消毒,奶和奶制品应严格实施巴氏消毒。流行地区有关工作人员应菌苗预防接种。

由于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布鲁菌病治疗后易于复发,故治疗中多用联合疗法。推荐WHO治疗方案:口服多西环素200mg/d,利福平600~900mg/d,连续6周。也有用四环素2g/d联合链霉素1g/d,3周为1个疗程,一般采用2个疗程。对孕妇和四环素过敏者用SMZ和TMP亦有一定效果。

接触性布鲁菌病按接触性皮炎治疗原则处理。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