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热病又名野兔热、土拉热、鹿蝇热、Ohara病,是由弗朗西斯土拉热杆菌(Francisella tulareis)所致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有不同临床类型。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最常见于美国西部和南部,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地亦有发病,国内尚无报道。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土拉菌是一种短的、不活动的、无孢子形成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在人类和实验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内寄生是其特点。人类感染的最常见原因是接触野兔和小的啮齿动物如松鼠、臭鼬或野鸡等动物传染源,被鹿蝇或蜱等吸血昆虫叮咬或食入病畜肉或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均可被感染。尚无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染的报道。土拉菌的传染性强,能穿透没有损伤的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肠道黏膜,也能经完整的皮肤侵入机体。

症状表现

兔热病的潜伏期1~10天,多为3~7天。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痛和肌痛等毒血症状,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沉加快。依不同传播途径,临床可分为以下类型:

  1. 溃疡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手指及颈部,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的组织或体液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出现原发丘疹或结节,并迅速破溃,形成无痛性溃疡。边缘坚硬,约经过6周可以愈合形成瘢痕。在由蜱及鹿蝇叮咬传播的病例,原发损害通常见于腿部或会阴部。淋巴管炎从原发损害处向外扩散,局部淋巴结肿胀、疼痛,并趋向于破溃,形成皮下化脓性小结节,类似于孢子丝菌病。在此病病程中,可见其他皮肤损害,但无特征性,表现为斑疹、丘疹、水疱或淤点。常可出现多形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样损害。
  2. 腺型:入侵部位无原发损害,但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继而可出现全身淋巴结受累。
  3. 眼腺型:病原体直接经结膜侵入,表现为化脓性结膜炎,伴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疼痛,可出现小的黄色结节和溃疡,伴耳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
  4. 伤寒型:其接种部位不明,可能是食入病原体所致。本型无初疮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其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不适、胃肠道症状和1周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凝集素。
  5. 咽峡炎腺型:见于进食污染的食物和水,细菌侵入口腔黏膜和扁桃体引起感染。表现为病损部位覆以灰白色薄膜,并渐形成坏死病灶,伴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

此外尚有肺型、肠型、脑膜炎型等,但少见。

诊断鉴别

渗出液涂片,以荧光染色若有特异性荧光抗体,可确立诊断。取原发皮损、淋巴结、血液、痰液、胃液等置含有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的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培养得到病原菌。或将痰液、支气管或胃的灌洗液、淋巴结渗出液或血液接种到豚鼠的腹腔中,死后取其感染的内脏或血液涂片镜检,也易找到病原菌。凝集试验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患病2周后多数患者的凝集效价升高,滴度升高4倍即可明确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猫抓病、孢子丝菌病、布鲁菌病、鼠咬热、伤寒等相鉴别。

治疗

疫区应强调个人防护,可预防接种减毒活疫苗,屠宰兔子的工人在工作时都应戴手套。兔肉应充分煮熟后食用。灭蜱,对那些职业上常接触蜱的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护,工作时宜穿紧身衣,袖口和裤腿要扎紧,避免被蜱叮咬。

治疗选择链霉素,0.5~1g,肌内注射,12小时1次,连用10天,治疗开始后48小时就可见明显的临床改善,但治疗应持续到症状消退后5天。过早停药易复发。庆大霉素也有效。四环素和氯霉素连用15天时才有效,并易于复发。青霉素及磺胺类药无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