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有时尚可波及各脏器。

病因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本菌为一种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在人体内呈酵母型;在人体外则呈菌丝型。在涂片上革兰染色可见在中性粒细胞或大单核细胞内有许多革兰阳性的卵圆形小体。在葡萄糖蛋白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几天即有生长,从镜检所见的菌丝形态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即可鉴定。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上呼吸道或消化道而传染。系统感染可由皮肤型所引起。

人与人间甚少直接传播。当孢子丝菌由损伤处进入组织,即可引起局部化脓性病变。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损害局限于侵入部位附近者,即成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有些则沿淋巴管蔓延,成带状分布,系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也有少数病例由血液循环播散全身,引起系统性孢子丝菌病。

症状表现

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亦称树胶肿型孢子丝菌病。约占各型病例的75%。由外伤处植入,约经5~180天,平均21天左右局部出现一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穿破皮肤后成为孢子丝菌下疳。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历数周至数月可愈合并在他处出现新的损害。当病程历久,尚可沿其引流的淋巴管出现许多类似皮下结节。典型病例常侵犯指或腕部,损害连成一串结节,直至臂部,有如“电话线”样。一般后起损害较少溃破,可持续数月、数年(图3-7-46)。

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图3-7-46 皮肤淋巴管型 沿拇指背、手背至腕部呈线状排列,红色疣状浸润性肉芽肿性斑块及溃疡,表面结痂

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

在本病流行区,人们由于获得抵抗力,患本病后可不波及淋巴管而局限于一处,故名。常好发于面、颈、躯干,损害呈溃疡、肿胀状、疣状、痤疮样、浸润性、肉芽肿性或红斑样斑块(图3-7-47),或呈鳞屑性斑片、丘疹、小结节,也常见卫星状损害。有些地区这型可占患者总数的40%~60%,一般占20%~25%。在我国江苏北部,此型约占30%或更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呈结痂渗出性斑块、疣状皮肤结核样,或如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结痂性梅毒疹、着色真菌病及皮肤黑热病样。有时可自愈,也可持久不愈或愈后又在局部呈其他形态复发,此型一般不引起全身播散。

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

图3-7-47 皮损局限于左眼上额部,为红色肉芽肿性结节,中央溃疡结

皮肤黏膜孢子丝菌病

此型少见,偶可继发于全身播散。在口腔、咽喉部或鼻部损害初呈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来变成肉芽肿性、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常有疼痛,局部红肿,附近淋巴结肿且硬。黏膜孢子丝菌病有时可如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或继发性皮肤黑热病,可愈合结疤,但局部仍有菌存在。

皮外及播散性孢子丝菌病

  1. 骨、骨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 据报道30例皮外型中80%是骨孢子丝菌病,且多有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也可波及骨膜及滑膜致残毁性关节炎。骨常波及指骨、趾骨、跖骨、尺骨、桡骨及股骨、肋骨等。关节孢子丝菌病可致肿痛及运动受限并常有关节腔积液,穿刺液可培养出孢子丝菌。一般来说在皮外型孢子丝菌病中的病菌较皮肤型为多。
  2. 眼孢子丝菌病 已报道50余例,波及眼睑、泪囊、结膜者占2/3。70%无其他部位孢子丝菌病,故属原发感染,且很少有附近淋巴结病变。如48例中仅5例有淋巴结肿大。其损害呈溃疡或树胶肿性,病程与原发皮肤型相同。
  3. 系统性孢子丝菌病 较少见,主要发生在糖尿病、结节病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中。此型较皮肤型含菌量更多,病理切片更易找到菌。可由血源播散而波及皮肤、骨骼或肌肉,也可致肾炎、睾丸附睾炎、乳腺炎,偶可波及肝、脾、胰腺、甲状腺及心肌等,播散时常发生高热(39℃以上)、厌食、体重减轻及关节僵直等。
  4. 孢子丝菌脑膜炎 极少见。可致眩晕、头痛、精神错乱、体重减轻等。脑脊液中蛋白可超过400mg/100mL,细胞数达200~400/mL,主要为淋巴细胞,培养可生长申克孢子丝菌。尸检可见大脑皮质散布许多肉芽肿性小脓肿。

肺孢子丝菌病

由播散波及肺者极少见,迄今仅报道数十例。主要由吸入孢子而发病。多见于酗酒者。分两型:

  1. 慢性空洞型 病程如其他肺真菌病,起病为急性肺炎或支气管炎伴发热、咳嗽、乏力等,好发于肺炎,常误诊为结核,当变成慢性肺炎有结节性损害、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水时才被重视,发展严重时空洞增多致干酪样坏死而致死。
  2. 淋巴结病变型 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可先被波及,有时可致支气管堵塞或自愈,常误诊为原发肺结核,然而1:100OT试验阴性。有时病程可迅速发展。在X线检查时,第一型见急或慢性肺炎,其广布的粟粒性浸润可如肺结核,其局限病灶可如肿瘤,两者均可发展成空洞;第二型主要是纵隔变宽,可历时甚久,有时也可见散在阴影和肺不张,提示有淋巴结及肺实质的感染。

组织病理

新发生的原发溃疡中仅见到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的非特异浸润。在较久的原发损害中则见有表皮的疣状增生,其中有小脓肿,外有多数上皮样细胞聚集。淋巴管上结节较原发损害更具特征性,其浸润分三层:中央为“化脓层”;外为“结核样层”;周围则为“梅毒样层”。“化脓层”主要为中性粒细胞;“结核样层”有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梅毒样层”包括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一般切片作PAS染色不易找到孢子,且其易与其他PAS阳性糖原颗粒相混,故最好先以淀粉酶在37℃下处理1小时再作PAS染色,即可见到4~6μm大小的圆或卵圆形小体,有时还可见到4~8μm长的雪茄形小体或星状小体(图3-7-48)。

孢子丝菌病(星状小体) 中性粒细胞浸润内见星状小体(HE染色×400)

图3-7-48 孢子丝菌病(星状小体) 中性粒细胞浸润内见星状小体(HE染色×400)

诊断治疗

诊断

从本病临床特点结合真菌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兔热病、炭疽及其他细菌性疾病相鉴别。一般从临床看,后述各病的发病较急,查菌及血清学检查也可鉴别:对其他真菌病如着色真菌病、芽生菌病、足菌肿、副球孢子菌病及肉芽肿性毛癣菌病等均可由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真菌等进行鉴别。对梅毒树胶肿、皮肤结核、脓皮病、马鼻疽、溴疹等可由临床结合真菌检查及血清学检查来鉴别。此外,尚应与结节病、肿瘤等相鉴别。

治疗

碘化钾内服结合外用为首选药物。一般成人可内服10%碘化钾液10mL,每日3次,儿童剂量酌减。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在4~6周以上方可治愈。此药可使肺结核病播散,故在完全排除结核时方可使用。对固定型及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常可收效,但也有失败或不耐受者。此时可考虑用:

  1. 两性霉素B,对皮肤淋巴管型、肺型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之疗效甚佳;
  2. 灰黄霉素,对有些病例可奏效,但失败者也不少,用量成人每日0.8g,疗程宜长达1~3月;
  3. 氟胞嘧啶,用量为每日100mg/kg;
  4. 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内服治疗,则者每日250mg,历3~6月方可治愈,后者每日400mg,历3~6月方可治愈,可在不能耐受或禁用碘化钾时试用;
  5. 温热疗法,可用45℃电热器局部加温,每日3次,每次30~60分钟;
  6. 有时可联合序贯治疗,如先用碘化钾再加用上述
  7. 类药物以提高疗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