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阿利什菌或波氏阿利什足菌肿霉(Allescheria boydii Bear 1941)引起的一种足菌肿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系由外界入侵入体后引起感染。患者多有外伤史,如皮肤抓伤、擦伤或木片创伤。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波氏足菌种霉及步完全生殖方式的尖端单孢霉,这两种菌在土壤和衣物上都可分离出来。
其无性期称阿利什菌或波氏阿利什足菌肿霉。近来本菌的有性期称郎塞多孢菌属原称波氏阿利什肿霉(Allescheria boydii Bear 1921),又称假性阿利什霉(Pseudallescheria boydii Negroni et Fischer 1921,McGinnis,Padhye et Ajello 1982)。本菌属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赛多孢霉属,其无性期称尖端单孢子霉(Monosporium apiospemum Saccardo 1911)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在沙保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和镜检同波氏霉样真菌,但无子囊形成。本菌呈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可从土壤中分离出。可引起人类足菌肿和肺部感染。
症状表现
皮肤损害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男多于女。常在四肢暴露部位,尤其多见于足部,少数见于小腿、手、躯干。病变开始,多在足部发生丘疹、结节、融合形成肿块及多发性脓肿,表面暗红色,与皮肤粘连,穿通皮肤后可形成瘘管。病变可暂时缓解、消散。病变经几个月或几年反复发作后,可波及肌肉、骨骼、筋膜及肌腱。皮肤表面可满布结节。瘘管,局部肿胀,形成瘢痕,高低不平。瘘管中经常排出浆液脓性或油样液体,其中混有不同色泽的黄白或黑色颗粒,这对诊断及鉴定菌种有帮助。全身症状轻微,局部也很少感到疼痛,有时在结节破溃前有触痛。患者一般行动无甚障碍。病程可长达10~20年。但如果患者有免疫障碍,全身抵抗力降低,则病变可发生播散。
系统损害
- 肺部病变:较常见,已报道数十例,根据病原真菌所及部位又可分为支气管型、肺型和真菌球型。
- 支气管型:较少见,临床有如过敏性支气管肺型曲霉病,血清对本菌IgG抗体及皮肤试验可呈阳性。
- 肺型:较常见,除肺炎外,还可发生空洞,甚至脓肿,有如足菌肿。笔者即见1例长期误诊结核,痰中有灰色菌块,经多次培养出本菌,用大蒜素未能控制复发,经手术切除病灶而愈。
- 真菌球侵袭性肺炎型:常见于免疫障碍患者,宜用调整免疫及抗真菌治疗并进,才能控制。
- 鼻窦炎或上颌窦炎:由鼻窦或鼻纵隔入侵,可表现如鼻脑毛霉病,常应手术加抗真菌治疗才可收效。
- 脑膜炎:常由其他病灶入侵至脑,蜘蛛膜可呈增厚、混浊。
- 关节炎:常与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外伤有关。
- 心内膜炎:有报道可在人工瓣膜上发生本病。
- 角膜炎:虽然不如曲霉和镰刀霉引起的多见,但有时亦可发生。
- 内眼炎:近来真菌性内眼炎渐多见,其中包括阿利什菌所引起的。
- 耳真菌病:阿利什菌亦可引起耳朵慢性感染,表现为耳道慢性流出分泌物,可如外耳道炎。虽然耳真菌病常见病原菌为黑曲霉和短帚霉,但本菌所引起的亦有报道。
X线检查在感染部位的手或足可显示小骨的破坏或增生。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阴影。
组织病理:主要是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导致致密的瘢痕组织及局部末梢动脉炎性改变。在脓肿中央有颗粒,颗粒周围可有或无菌鞘,其最外周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及浆细胞等浸润。血管及其附近可发生增殖。而肌腱及神经组织可无改变。在慢性病损区,在上述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
诊断治疗
临床及真菌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脓液中有不同色泽的颗粒,镜检真菌形态等,一般即可以诊断,但必须与结核病、肿瘤、象皮病、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等相鉴别。实验动物可测出对本菌相应凝集素与沉淀素抗体,但尚未成功制成试剂作特异诊断的方法。
辅助诊断:从免疫学角度已发现在尖端单孢霉及波氏足菌种霉感染后的动物体内,出现相应的沉淀凝集抗体,但未能制成试剂作特异诊断。
治疗:对早期局限性病灶,可采用局部切除法,但如病灶位于深部组织,应并用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如酮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其剂量应大,疗程也宜较长。耳部感染外滴制菌霉素亦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