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顶孢霉属的一些种所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由贝氏顶孢霉(A. butyri)所引起的树胶肿或脓肿性病变。其中一些顶孢霉还可引起真菌中毒症(Mycctoxicosis)。

病因

顶孢霉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本属菌广布于自然界中,目前已发现十余个种。如阿拉巴马顶孢霉(A.alabamense)、伯乐顶孢霉(A.blochii)、弯曲顶孢霉(A.curvulum)、镰状顶孢霉(A.falciforme)、透明顶孢霉(A.hyalinulum)、吉林顶孢霉(A.kiliense)、灰色顶孢霉(A.murorum)、巴得尼顶孢霉(A.potronii)、雷息法顶孢霉(A.recifei)、红灰顶孢霉(A.roseogriseum)、笔直顶孢霉(A.strictum)和新生顶孢霉(A.coenophialum)等。

症状表现

本属菌可引起一系列临床感染。

  1. 角膜炎或内眼炎:可致角膜混浊、溃疡,影响视力,甚而致盲。
  2. 甲真菌病:可引起浅表白色甲真菌病。甲板变白,呈粉状。
  3. 皮肤疼痛性丘疹或脓肿:炎症不太显著,病程缓慢,不治可迁延,日久不愈。
  4. 树胶肿样变:慢性病程,易与梅毒性树胶肿混淆,找到本菌才能诊断和鉴别诊断。
  5. 足菌肿:有报道本菌可引起四肢白色颗粒性足菌肿,尤其是镰状顶孢霉和巴得龙顶孢霉等,透明顶孢霉可致的足菌肿样病变,我国亦曾见到这种患者。
  6. 关节炎:有报道灰红顶孢霉可引起膝关节炎。
  7. 侵袭性肺感染:有报道在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中,笔直顶孢霉可引起侵袭性肺部感染。
  8. 脑部感染:曾报道阿拉巴马顶孢霉引起吸毒者脑部感染,引起头痛、恶心和呕吐等。

诊断

临床怀疑为本病时,应作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检查,尤其是一些眼部或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表现为肉芽肿性或足菌肿性病变,应作真菌检查。真菌检查:

1.直接镜检:本菌用氢氧化钾直接涂片检查可见直径2~4μm不一的菌丝。

2.培养:本菌在沙保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生长良好,开始为白绒毛状气生菌丝,后逐渐变成灰白、褐绿、黄橙或灰红色,菌落表面可有褶皱、气生菌丝可聚集成束,且常交织成网状。取培养物镜检,可见有分隔的葡萄菌丝,分生孢子梗常直立,尤其是在笔直顶孢霉更为明显。菌丝不分枝。上细下粗,有如竹笋。在其顶端可产生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常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2~3cm)×5cm大小,其表面光滑,有时可单个存在。

当找到本菌,即可确诊。本病有时易与镰刀菌病混淆,此时,真菌检查尤为重要。近有报道患者血中β(1-3)葡聚糖在发病早期血浆含量即可升高,但仍难与镰刀菌病、毛孢子菌病等鉴别。

治疗

对一些粒细胞缺乏、免疫障碍和药癮患者、抵抗力低下者应注意并发本病,必要时就考虑用抗真菌药预防。

本病治疗可用伊曲康唑5mg/(kg·d),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1~3mg/(kg·d)及FC 45mg/(kg·d),单独或联合应用,持续数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579.html